上甘岭硝烟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1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那场激烈争夺战,名扬天下。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海拔1061.7米,南面山脚下,有5个高地犹如张开的五指,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殊死争夺的597.9和537.7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关键,失去了五圣山,志愿军在两百公里范围内将无险可守。
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发动了上甘岭之战。钟有辉所在的炮兵连全程参与了持续43天的上甘岭战役。钟有辉回忆:“当时整个连做了战前动员,号召炮兵打好炮,支援上甘岭作战友军。战役开始后,双方炮弹炸得尘土漫天,白天都看不清天空。我一个小时要打掉30箱炮弹,每箱3发。战场上炮弹爆炸声很大,炮战激烈的时候,一天一晚除了炮声,听不到其他声音,我耳朵就是在上甘岭被震聋的。战争期间,美国飞机经常出动轰炸我军炮兵基地,一来就是几百架。我们晚上住坑道山洞,飞机来了,我们也躲进坑道。一次,美国飞机把我所在的坑道炸塌了,坍塌的土方和石头压死了不少战友,我算命大,只是被石头砸伤了腿。”经过两个星期的治疗,钟有辉又回到前线作战。
对于上甘岭战役的惨烈,钟有辉记忆犹新。他说:“上甘岭战役,双方围绕一个表面阵地你争我夺,死伤惨重。美国人武器先进,炮火猛烈,我们的牺牲很大,死了很多人!如果不是我们人多,又充分利用我们的长处,有些阵地很难守住。我们的战士善于打夜战,经常晚上出击,把白天丢的阵地又夺回来。美国鬼子晚上基本不敢出动,他们看形势不对就撤退。”据统计,上甘岭战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域,双方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山头被削低了近两米,山上的石土被轰击成为一米厚的粉末。最终,志愿军成功阻止了美军的进攻。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进程。
因为在战斗中表现沉着勇敢,配合步兵作战有功,钟有辉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等军功章一枚。
再见了朝鲜
汪太隆,1949年6月在横峰青板入伍,当了一名卫生兵,随后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斗。1951年5月,按照中央部署,他所在部队16军47师由西南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汪太隆主要职责就是抢救伤员。他介绍,当时抢救伤员有一套制度,轻伤员在前线医院医治,重伤员被转移到后方,一般3个月能治好的战士被安排到志愿军后方总医院医治,超出3个月治疗期的伤员就被直接送回国治疗。
1953年3月开始,双方谁都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战役,向对方阵地推进。双方开始炮战。汪太隆描述当时的情景:“我在前线战地医院服务。1953年3月-7月,双方炮弹你来我往,拼命打炮,晚上天都被打红了。”1953年7月27日,汪太隆清楚地记得这个时间,这是朝鲜战争停战的日子。
1953年7月,周冬林、钟有辉、李克培、周伙姩、王家荣所在的359团准备撤离朝鲜。说到撤离朝鲜,钟有辉有些激动:“刚到朝鲜时,当地老百姓有些怕军人,加上语言不通,老百姓都不敢接触志愿军战士。为了搞好军民关系,战士们按照部队要求,利用休整时间,帮助当地老百姓挑水、扫地、修葺房子。碰到贫困户,部队也给他们接济些粮食。时间长了,老百姓也开始亲近战士。到了部队撤离的时候,当地很多老百姓出来沿路相送,一些人拉住我们的手,拼命塞吃的东西,有些人更是跪在地上,哭着不让我们走。”
一晃,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60年。那段记忆正随着时间的逝去,而离我们远去。今天回顾那场战争不是为了增加仇恨,而是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