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林当时是连队通信兵,作为电话接线员,他主要负责连队的通信线路安全,确保电话时刻畅通。1951年下半年,周冬林所在部队进驻三八线附近的一个无名高地。按照规定,每个电话接线员负责近1公里的电话线路。当时周冬林负责无名高地山北1公里左右的电话线路。由于美国人的炮火猛烈,电话线经常被炸断。周冬林回忆:“美国人打过来的炮,一下就是几十发,一炸就是一大片,电话线常被炸,电话一不通,接线员就得巡线,查出那里的电话线断了,一般一股电话线里有十几根线,要一根根试,确定部队的线路后,再接通。”
一天晚上,连部电话又打不通了。周冬林像往常一样冒着炮火前去查线。一路上他边躲避炮火,边接上断线。没想到那晚,周冬林负责的线路被炸断了5次。第5次巡线时,周冬林找到断线处,发现电话线被炮弹炸得不成样子。接线时,意外之事发生,他随身携带的一整卷电话线已经用完,可连接连部的电话线还差了一截!为了确保电话畅通,周冬林没多考虑,双手抓起了断线两端,用身体充当导线,接通了线路。周冬林说:“当时手抓住电话线时感觉有些麻,特别是电话员摇电话时,每摇动一下,我就感觉眼冒金星。之后我用随身携带的单机和连部取得联系,告诉连部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时轻点摇,不然身体受不了。直到连部把所有紧急信息传达完,我才松开电话线,整个过程持续了10几分钟。之后我马上赶回驻地,拿电话线重新接上了线路。”
周冬林因此被部队授予了三等功。
“挖眼珠行动”
1952年4月,40军再次进至中部战线担任守备任务,参加了冷枪冷炮运动、坑道战、战术反击作战等。李克培等人所在的359团驻防朝鲜大德山附近,大德山位于板门店(位于北纬38°线南5公里,开城东南8公里处。1953年朝鲜停战谈判签字地)以北。
李克培回忆,当时,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占领了双甲山,双甲山离大德山不远,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它突出于我军阵地前沿,双甲山山脚公路是当地交通要道,我军运粮、运弹药的汽车都要经过该处,因此我军这条重要的物资补给线在对方眼下,一目了然。王家荣介绍:“本来双甲山是不准备打的,因为山势险要,打的话损失会很大,但由于它威胁到我军交通运输,我军运输补给品的车辆,都要经过双甲山,美国人经常利用双甲山的有利地形,炮轰我军补给车辆,车辆损失很厉害。因此,上级领导决定发动双甲山战役。”由于双甲山像眼睛一样,监视着我军,这次战役也被主攻部队形象地称为“挖眼珠行动”。
李克培所在的359团榴弹炮连负责为友军提供炮火支援。当天晚上6点左右,我军跑兵打响了战役的第一炮,开始对敌军阵地进行轮番炮轰。随后美军利用山势,展开了还击。李克培说:“美国炮兵火力很强,一打过来就能炸一片,当时我们也不管危险不危险,拼命上弹打炮,压制对方火力。忽然一发炮弹在我身边不远处爆炸,我当时也没觉得疼,只是感觉脑壳一热,用手一摸,有血,当时我就喊了‘连长,连长,我负伤了’,随后就晕了过去。醒来时,我已被送到后方医院。”周伙姩也经历了那场战役,他所在的火箭炮排,主要负责清除对方各种明碉暗堡。他说:“当时除了炮声,我什么也听不见,那种气氛下,脑子里没有别的念头,就是想怎么瞄准美国鬼子的碉堡,怎么攻上山头。”
整个战役从晚上6点钟开始,到第二天凌晨结束,联合国军最终撤离了双甲山高地。李克培因为头部受伤,被送回国内辽西省(旧省名,1949年4月21日批准成立,1954年撤销,并入辽宁省)治疗。当时一个来自井冈山的女医生为他做了手术。康复后,李克培又回到朝鲜前线。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克培负过两次伤,一次头上,一次腿上,战后被鉴定为六级伤残军人。李克培说:“因为作战勇敢,我戴过两次花。这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