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青铜器

儿童资源网

祸起青铜器

  北宋末年,江南士子剧如缓中了进士以后,被分在新设置的礼局供职,管理皇家文物。这是一份闲差事,没有多少好处可捞。这让一心想当官的剧如缓,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料不到的是,就是这份闲差事,却给剧如缓的仕途提供了一个转机。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收藏古器成风,上自皇帝宰相,下至乡绅墨客,对先秦铜器无不珍爱。徽宗赵佶更是嗜古成癖,驱使天下臣民为其搜罗青铜器,礼局收藏的青铜器竟达六千余件。这些青铜器中自然是鱼龙混杂,不乏赝品。闲极无聊的剧如缓就用研究辨别青铜器的真伪打发时光,渐渐地就研究出了名堂。一次洛阳令送来一件铜鼎,因他平时不走朝中权贵蔡京等人的门子,硬被他们斥为“拿赝品糊弄圣上”。剧如缓认出并非赝品,且旁征博引,终为徽宗争下一件珍品。徽宗大悦,正好唐州令报了丁忧,徽宗就让剧如缓补了唐州的缺,以示褒奖。

  剧如缓与前任办理交接的时候,见常平仓里满当当的装满了谷子、小麦,顿时眼睛一亮,心里冒出了一个主意:既然皇帝拿古器当宝贝,我何不投其所好,拿常平仓里的粮食做篇文章,争取更好的前程。

  果然不出二年,剧如缓就弄到了一件货真价实的青铜器,因为献宝有功,竟然得到了徽宗的亲自接见,并许诺一旦有合适的位置,就给他官升一级。

  剧如缓心花怒放,随时准备高就。料不到的是,这年初秋连降暴雨,导致唐河泛滥成灾,沿河二县九镇四十六村尽被淹没,房倒屋塌,庄稼被毁,生灵涂炭,一片狼籍。洪水刚退,剧如缓就立刻派人向朝廷报告灾情。

  北宋已经有了处理灾情的应急预案,名曰荒政,也就是报灾、勘灾、赈灾、善后等一套程序和措施。朝廷核实了唐州的灾情后,向剧如缓发了两份文书,一份是委任状,剧如缓以侍郎衔继续知唐州,领导救灾工作。一旦救灾结束,即回京城任职;一份是救灾指示:开启常平仓,放粮赈灾;开展“劝比”工作,号召富户协助官府共同赈灾。

  常平仓是国家的粮食储备库,平时广储粮食,以备不时之需。此刻放粮,正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然而剧如缓却压下这一条不提,只管大刀阔斧地劝比。

  劝比就是募捐,遇到灾荒之时,官府动员富户无偿赈济灾民。北宋时期,这样的募捐并非完全出自自愿,还带有官府强迫的成分。既然劝比是朝廷赈灾的常用手段,剧如缓自然要把它用足用活。他先让各县报出一份富户名单,然后在四乡贴出告示,再挨户通知这些富户,从即日起去指定的灾区开设粥厂,供应灾民,直到收了晚秋方准结束。

  此令一出,把富户们都吓了一跳。原来这次洪水把早播的谷子、玉米等农作物都毁了,只好抢种荞麦、红薯、萝卜等晚秋作物。可这些东西从种到收起码要两个月时间,哪个富户有那么多粮食,能供应灾民吃六十多天?但政令如山,不管情愿不情愿,多数富户还是按时立灶舍粥,救济灾民。

  没过几天,一些富户就吃不消了。他们既要从家里往灾区运粮,又要雇人烧火熬粥,实在是麻烦透了。难免牢骚满腹,那粥也就越熬越稀了。而那些灾民就更是怨声载道,僧多粥少,他们有时连一碗稀饭也吃不到。

  有个叫郭刚栓的灾民,上无老下无小,光棍一条。平时不爱务弄土地,只好舞刀弄棒,靠给别人看护庄稼混碗饭吃。这次受灾以后,没有庄稼可看,眼见就要挨饿,却有富户设了粥厂,不用干活就有人给饭吃,他倒比先前更舒坦了。可渐渐地他的肚子开始闹意见了,因为稀粥填不饱肚子,他就恨那些富户为富不仁。兴你不仁,就兴我不义,郭刚栓就撺掇那些饥民吃大户:我们把粮食弄到手,自己做稠粥吃,怎么样?竟然是一呼百应,当下就有百把人就近找了一个富户,不由分说闯进去扛粮食。

  这哪里是吃大户?分明是抢大户!恰好那天剧如缓下乡巡视赈灾情况,那富户就拉了郭刚栓拦路告状。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