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9月,红三军得悉洪湖根据地的红九师已沿汉水北上,全军欢欣鼓舞,决定南下迎接红九师,一起返回洪湖,并决定留下红二十五师的1000多人,在分特委书记柳克明领导下坚持斗争。
临走时,贺龙特意赠给徐道总黄金2斤,以示感谢。同时赠送对联一副,嵌入“伟樵紫霄”四字,以示赞颂人民革命事业及侠义道人支持人民革命事业之情:
伟人东来气尽紫。
樵歌西去云腾霄。
当贺龙带领红三军撤离武当时,还将500余名伤病员留在紫霄宫。徐道总分派王教化等多名弟子细心照料。伤病员痊愈后,分三批被护送到房县大木均归队。出发前,徐道总令紫霄宫库房取出衣物。让伤病员化装成道人、香客和采药人等,以保证安全。
武当道人和武当山苏区群众至今一直十分怀念贺龙元帅,房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赞颂贺龙的歌谣:“高山顶上云套云,园中竹子根连根。河里鱼儿不离水,贺老总和人民心连心。”
巧对偶句惩恶霸
1933年9月,贺龙带领部分同志来到桃源县黄石镇。恰逢镇上地头蛇、大恶霸、地主吴象夫娶儿媳妇。他的儿子吴保初是个又硬又臭、横行霸道的地方武装头子。在1928年贺龙杀回老家闹革命路过此处时,他被吓得屁滚尿流,不敢轻举妄动。但是贺龙一走,他便卷土重来,继续鱼肉乡里,做梦也想杀死贺龙。贺龙闻讯,只觉好笑。
这天,贺龙想借机杀杀吴家父子的威风。他约上两个警卫员,乔装打扮,化装成一名巨商,让警卫员抬上礼品,大摇大摆地直奔吴家。
吴象夫根本没有认出来者就是贺龙,一心将他当作贵客,毕恭毕敬、满面笑容地迎进大堂。
席间,吴家父子格外高兴。亲自提壶把盏。酒过三巡,有一军官模样的中年人说:“今日乃吴公子大喜之日。鄙人愿作一联以求一偶对如何?”吴保初满面春风地说:“多谢仁兄的盛情,请赐佳句。”那人晃头摇脑地咏道:
盛世文章迎彩凤,
此人话一落音,满堂雀跃。哗然鼓掌,连称妙句。可是,一时无人能够马上对出下联。宴席上静默了大概有3分钟的光景。
突然,贺龙从桌边站起:“我来对个下联。大家看如何?”他炯炯双目迅速横扫满堂。铿锵有力地对出下联:满堂贵客接贺龙。
大家一听贺龙二字,顿时鸦雀无声。吴保初见状,假装镇静、有所警觉地喝道:“谁迎贺龙?你是何人?”
贺龙咔嚓一声。拉开衣扣。露出腰问两支锃亮的手枪。双目好似利剑,紧逼对方,两个警卫同时也
拔出手枪。
吴象夫曾见过一次贺龙,这时定眼细看,越看越像,只好带头认罪。贺龙将他们父子训斥一顿,并给他们约法三章,然后扬长而去。
机敏以联考辨友
1934年10月间,贺龙率红二军团来到湖南慈利县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惧怕红军。纷纷四处躲藏。
村里有一位名叫楚狄知的教书先生,平时胆小怕事。虽对红军早有所闻,但仍半信半疑,也跟着村民钻进了深山岩洞中。他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受不住洞中的艰苦生活。不久,他就经不住寒冷饥饿,偷偷溜下山来,躲进村边的小树林里探听动静,还想找点吃食和衣物。他亲眼看到红军战士和留在村里的群众一起劳动,促膝谈心,亲如一家,这才确信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便想回山洞去劝说躲在那里的群众回村。刚走出树林。就被红军哨兵发现。哨兵见他行踪可疑,就把他当作奸细抓住,并声称要带他去见贺龙。楚狄知连声叫苦,忙解释说自己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哨兵却不肯放过。这一情景被站在一旁的贺龙看得清清楚楚。贺龙走过来,和气地对老者说:“你既然是个教书人,我且问你,能作对联吗?我出个上联你对下联可好?”
楚狄知心想,一个当兵的粗人恐怕没有多少文化,自己教一辈子的书,还能被考倒?!便连声答应说:“请长官赐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