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老爷回庙,看见神案上的一行字,才知道差役们趁自己不在时敷衍断案,错冤了下凡的文曲星,日后的大宰相,深悔未能好好管教差役,犯下失职之罪。
城隍自知责罚差役于事无补,只好上奏天庭,向玉帝请罪。幸得天机内相葛玄求情,说费宏命里该有此劫,不如准费宏所言,将城隍赶出城外即可。玉帝准奏。
次日,当人们正要来城隍庙上香,却见原来的庙址已经成了一片空地,城隍庙竟在一夜之间移至城外五里地,好奇的乡亲们走进城外城隍庙,见神案上有另外一排字:“城隍错冤文曲星,一夜移庙还清白。”
此后,学堂的富家纨绔们再也不敢捉弄费宏了。
【唐寅携礼拜费相】
听闻名相费宏莅临故土铅山,身为江南才子之首的唐寅早想拜望,便以游历铅山为名,与夫人秋香一起,慕名而来求见费宏。
费相为官亲民,对唐寅之才也略有耳闻,亲自敞门迎见。唐寅一入费府,便让夫人取出一方雕有龙凤图纹的精美砚台,恭敬地赐予费老。费宏接过砚台,仔细端详,点头笑道:“此砚呵气成水,研磨即书,真乃世上罕有的珍品!”
唐寅谦恭道:“相爷好眼力,唐寅晚生拜望阁老,不成敬意,特献此砚台,还请相爷笑纳!”费宏却很客气地谢绝了唐寅的馈赠:“文房四宝贵在实用,此砚确有省水之效,可我铅山井水、泉水、河水、江水不绝,无须节省这点写字的水。”
唐寅以为费老意下拜礼太轻,让夫人再取一盒,打开盒子,向费老介绍盒中扁圆的器物:“此物名为‘如意龟’,相爷卧榻携之,它可贴身游走,以解相爷奇痒难及之肤。”
费宏笑笑说:“这东西的确受用,只是我无功受禄,于心有愧,这样吧,我府中也有一稀世之珍,伯虎小生若觉得价值相当,就与你互换如何?”
言毕,费宏请侍仆取出笔墨,在纸上挥毫书就“清廉无贪”四个苍遒大字,赐予唐寅。唐寅愧言:“费老品性,实在是无价之珍。小生浊物,怕是玷污了。”
费宏给唐寅二人赐座,笑道:“久闻伯虎桀骜之才,若得伯虎之画相赠,费某老来之幸也!”唐寅忙令秋香取出自己亲裱的画作,交于费老手中:“拙作得换相爷四字品性,恰是小生之幸!”
唐寅其后与费宏纵论书画,遂成忘年之交。
四、好官赵士礽的故事
【存疑直谏明真相】
赵士礽是北宋时期铅山永平人,生于北宋元佑年间,系赵宋皇族后裔。育有八子,皆成大器,时称“一门九进士”。
北宋宣和年间,赵士礽在河北东路永静军任兵曹时,某一天,有个名叫范清的兵卒,称自己的儿子已经失踪多日,恐怕凶多吉少,忙报官缉凶。官府经过简单分析,锁定一位街口打架致伤的嫌犯,立刻缉拿归案,不论嫌犯如何解释和否认,就认定了该嫌犯是凶手,予以严刑屈打,嫌犯受不了皮肉之苦,扛下了杀人的罪名。官府以为案情告结,准备即刻问斩。
赵士礽却认为这个案子疑点重重,况且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嫌犯杀了范清的儿子,嫌犯定然有冤情,便向审案的太守直陈己见,并正言不可屈打成招,要求回案重审。太守非常愤怒,鉴于赵士礽进士出身,不便加罪于他,只同意对凶手择日问斩。
不久,闻听范清的儿子安然回家,赵士礽立刻前往范清家问明缘由,才知道范子因为偷了东西,怕官府追究,躲到外婆家去了。
赵士礽告诉范清的儿子,逃避是懦夫所为,做错事要勇于承担,另外,如果因为自己而冤杀了别人,会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在赵士礽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范清带着儿子到官府自首,而误伤致罪的嫌犯也因几日的受冤,最终无罪释放了。
太守提审完毕,找到赵士礽,感愧地说道:“若不是你的劝告,我险些铸成大错,如果滥杀无辜,我怎么对得起头上这顶乌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