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儿童资源网

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之后。凯瑟琳毅然决定继续经营《华盛顿邮报》,自己出任该报的老板。但没人看好这个缺乏光彩的女人,几乎所有人都预言公司必将被出售。就像当时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有许多原因说明(《华盛顿邮报》)为什么要出售——一家经营不太好的报纸,一个岁数大的业主没有继承人,只有一个寡妇……”

  凯瑟琳担任一把手之后。《华盛顿邮报》内部也人心惶惶,不少名编辑、名记者都想跳槽。凯瑟琳在自传中透露,当时自己是“身处悬崖边闭眼一跳。令人惊讶的是,我稳稳地落在了地上”。

  在当时的美国,虽然已有一些女记者活跃在新闻界。但主管一级的却大多是男性,更甭说老板了。一个家庭主妇,如何支撑一家报纸?凯瑟琳开始向周围那些成功人士学习,学习新闻的基本业务和经营手段。她用女性特有的广大和无私来作为自己管理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

  1965年,凯瑟琳作出了重大决策,提拔著名记者本·布莱德利担任《华盛顿邮报》的总编,并放权让各级主管、编辑、记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

  首先就是改变报社传统老旧的风格。布莱德利确实是个人才,他不喜欢强调新闻的责任感,更讨厌纯粹的资讯,他的短暂注意力使他无法容忍沉闷。之前在《新闻周刊》时,他整天督促年轻的记者写出好玩的东西,如今他要把这种风尚带入《华盛顿邮报》。布莱德利喜欢明星记者制,坚信闪闪发光的明星们可以让报纸水准获得最快的提升。他从《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各处找来青年才俊,甚至包括三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与令人羡慕的薪水。

  就这样,一系列的剧变发生在《华盛顿邮报》,保守派纷纷离去,报社的政治立场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始终与政府站在一边开始越来越倾向于自由派立场。

  她打败了美国总统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执政期间,两次事件改变了《华盛顿邮报》,也把凯瑟琳推到了事业的顶峰。

  1971年,《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纽约时报》之后搞到了美国国防部秘密越战研究报告即“五角大楼文件”。《华盛顿邮报》的编辑、记者要求立即登载,而律师们却反对,因为当时尼克松政府正以此事将《纽约时报》告上了法庭。更为重要的是,《华盛顿邮报》的上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报道还是不报道?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凯瑟琳面前,即使当时她说“否”,相信也不会有任何人会对她产生异议,但是这位女强人再一次站出来,说了“是”。她后来回忆,当时她非常紧张害怕,但她吞咽了一下,一连说了三个“Go ahead(向前)”--Go ahead,go ahead,go ahead,Let’s go.Let’s publish!

  凯瑟琳就像一个赌徒,倾其所有押在了一篇报道上。结果,她赢了!从此,《华盛顿邮报》已不再是一张小报,人们提起它的时候,那口气,就像提起了《纽约时报》。

  1972年6月,5名男子因私自闯入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总部而

  被捕。绝大多数传媒只把此事当做不入流的小新闻,但《华盛顿邮报》却进行深入调查,终于发现共和党政府试图在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破坏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凯瑟琳又是力主支持记者们,将“水门事件”率先捅了出来。

  当时,执政的尼克松政府为了掩饰丑行,不断向《华盛顿邮报》施压,警告凯瑟琳不要“出风头”,司法部长更是暴跳如雷,还说出了整个事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奶头会被大绞肉机绞住的!”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中,面对总统集团的巨大压力,凯瑟琳一直支持旗下的编辑记者:“我们已游到河水最深的地方,再没退路了。”她把司法部长的话登在了第二天的报纸上,所有人都被惊呆了。

  此后,一直孤军奋战的《华盛顿邮报》终于唤醒了美国各大新闻媒体,舆论的洪流终于将尼克松逼下台。这一年,《华盛顿邮报》获得普利策奖,在美国确立了自己的大报地位。事后,凯瑟琳的一位朋友送她一个小小的金质绞肉机,她还常常将它挂在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