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个夏天,米歇尔忙碌奔波于美国各州为奥巴马助选,以她热情的拥抱攻势征服了许多选民的心。她张开双臂抱住对方,像是拥抱久违的朋友而不是素未谋面的选民。这个招牌式的“米歇尔拥抱”往往引来大批民众排队等着和她拥抱。她1.8米的身高所予人高不可攀的感觉,以及她第一夫人的身份予人遥不可及的距离,在她一拥一抱之间霎时化为乌有。和四年前比较,第一夫人米歇尔如今不再是共和党人口中那个“满腹牢骚的女士”(Mrs Grievance),而是深受民众欢迎的“拥抱队长”(hugger-in-chief)。
从4月至9月,米歇尔共出席了70多场募款活动,忙得她自嘲有时候会忘了今夕是何夕,但她的努力取得了回报。
今年8月,奥巴马阵营的筹款额达到1亿1400万美元,首次反超罗姆尼。
她曾是“米歇尔·罗宾逊”
米歇尔说自己的丈夫“懂得什么是美国梦”,而比奥巴马总统更懂得什么是美国梦的人,就是她自己。
奥巴马是不折不扣的“奥利奥”,黑皮白心:父亲是从肯尼亚来美国求学的留学生,曾在哈佛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从小由白人母亲及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米歇尔身上有更多美国黑人的典型烙印:她的先辈从非洲被贩卖到美国为奴;父母都没上过大学,父亲一辈子是个市政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她从小在黑人社区中长大。在《米歇尔传》中,《华盛顿邮报》撰稿人莉莎·芒迪指出:“当人们质疑美国是否准备接受一位黑人总统时,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指人们对米歇尔的态度。巴拉克·奥巴马有可能成为一位后种族主义的总统,但是米歇尔则不属于后种族主义的范畴。有人认为,她入住白宫这件事情比巴拉克成为总统更有意义。”
“在我生命历程中没有什么曾预示我会站在这里,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位非洲裔第一夫人。我不是用财富和资源养大的,也谈不上有什么社会地位。我是在芝加哥的南边长大的。那儿有着芝加哥真实的一面。”这段话出自2009年4月3日米歇尔在英国伊丽莎白·安德森女校的演讲,当时她第一次以美国第一夫人的身份进行外事访问,这场演讲正是她的个人首秀。这所女校只有约1000名11至17岁的学生。她们当中,有2/3的人母语并非英语,90%的人属于非白人族裔。当米歇尔称赞她们“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无知做斗争,追求她们热衷的事业以充实自己的灵魂”时,她一定也想起了自己的过去。
那时候她还叫做米歇尔·罗宾逊。1914年“一战”爆发后,来自欧洲的移民人数锐减,迅猛发展的美国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大大增加,由此引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黑人大迁徙。50多年里,约有700万黑人从南部农业带迁入北部及中西部工业城市。1934年,米歇尔的祖父弗雷泽二世·罗宾逊离开东南部的南卡罗来纳州,跟随着大迁徙的洪流抵达芝加哥,并和他的黑人同伴们一起,沿着市中心南侧的一个狭长地带定居下来。此后,芝加哥南区逐渐发展为美国最大的黑人聚居区之一,白人则陆续移居到城市北部。到1964年米歇尔出生的时候,芝加哥还几乎算得上是整个美国种族分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不过,米歇尔出生6个月后,美国总统约翰逊就签署了《1964年民权法案》,次年又颁布《选举权法》,宣告美国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12年后,曾在芝加哥发动选民登记运动的黑人民权领袖杰西·杰克逊参加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选。
就在杰克逊宣布参选总统的第二年,米歇尔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她主修社会学,副修非洲裔美国人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在普林斯顿受教育的黑人与黑人社区》。普林斯顿自“二战”结束后就开始招收黑人学生,但直到米歇尔入校时,校园中仍弥漫着排斥黑人的气氛。“像普林斯顿这样白人占优势的大学,在社交和学术方面都是为了迎合占在校人数大多数的白人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