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画中有案
顾杏山走后,汤敬久如此这般对店员们一说,大伙儿议论纷纷,起先认为这顾杏山八成是个骗子,可反复检验那五条“大黄鱼”,居然全是真货,且纯度极高!这么一来,大伙儿又认定顾杏山是个不知书画深浅的“棒槌”。汤敬久沉思道:“依我看顾杏山虽然有点拿腔作调,但绝不是个棒槌——我看此人双手细长,中指和食指关节上的老茧比铜钱还厚,言谈举止书卷味儿颇浓,经过前堂看到咱们挂的那些书画时暗自点头,恐怕也是咱们书画中人。这里面有弯弯儿!”他弹了弹紫砂壶,一锤定音:“但不管怎么说,这上门的生意咱们要做,笃定蚀不了本的!”
“可是,”一个小伙计心有不甘地道,“汤先生,我们……我们真的将《秋浦征鸿图》交给这个顾杏山?在上海滩,谁不知道包家厅堂里的书画全是赝品?当初为了保住这幅画,我们可没少费心思;再说,咱们也正想着……”“人家价实,我们自应货真!”汤敬久打断了小伙计的话,正色道。
第二天,汤敬久就捧着那把紫砂壶带了个小伙计去了秋桂山庄,两盏茶的工夫便回来了。不用说,事情办得挺顺利。进得店堂,汤敬久从小伙计手中接过那幅立轴,手执上轴,在长桌上轻轻一抖便展开了。汤敬久围着画左看右看,反复欣赏,轻叹不已:“真千金难买的国宝也!”欣赏一番后,汤敬久双手执定下轴,将画卷起,可卷着卷着,他的面色一寒,眉头一皱——多年装裱书画养成的手感使他感觉到下轴里有点细碎的声响,似乎里面藏有东西。汤敬久又将画重新展开,低头弯腰仔细观察起下轴来,轴头一抽,果然发现轴里有个小孔,往下一倒,竞倒出一挂项链来!
“鹂鸣翠柳!”汤敬久一声惊呼。这挂项链主体乃是用翠绿色的缅甸翡翠缀连而成,呈柳叶串状,其扣合的两端却是两块鹂鸟形貌的珍贵黄玉,因其形貌颇有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诗意,故名“鹂鸣翠柳”。这挂价值连城的项链乃是当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时缅甸国王进贡请封的贡品,清朝灭亡后,从皇宫流落民间,下落不明。汤敬久不由又想起半年前《申报》上登载的一则新闻……
去年圣诞节时,包得利夫妇应邀参加舞会,直到凌晨才回到秋桂山庄,四个女仆在化妆室忙着服侍包夫人换装,包得利则径去楼上卧房休息。这时,包得利新聘任的、精通法语的顾姓秘书推开化妆室的半扇门,手举一份紧急公文探进头来找包得利。尴尬之际,一个叫梅香的女仆急忙上前呵斥,随又“啪”地一声关紧了门。可就在这一眨眼之间,包夫人惊呼起来:“上帝哦,我……我的项链怎么不见了?!”楼上的包得利闻听,大惊失色,急忙走下来,喝令四个女仆不得离开化妆室,随又一个电话传来了巡捕房有“神探”之称的华人探目黄宝光。黄宝光急带几个探员赶到,将四个女仆挨个问讯,又将化妆室搜了个底朝天,一无所获。听了包夫人的详细述说之后,黄宝光又急忙将仍在书房等待向包得利汇报公事的顾秘书控制住,一番审查搜身,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事后,认为受到莫大人身污辱的顾秘书怒而辞职,临离开秋桂山庄时只着一身单衣,以示清白。此事被无孔不入的记者得知后,登之于报,成为当时上海滩一大新闻,标题便是“项链谜案”。根据报道中所描述的项链形状,有些深通宫廷掌故的人方才大悟:原来,堪称国宝的“鹂鸣翠柳”落到了包得利手中!
手掂着沉甸甸的“鹂鸣翠柳”,汤敬久恍然大悟:“原来顾杏山醉翁之意不在酒,弯弯儿在这里呀!”手一伸抓起了茶几旁的电话机,拨通了巡捕房……
3.谁是盗贼
两天后的傍晚,顾杏山如约而至。汤敬久依旧将他迎进画店后堂,先是香茗招待,然后一拍巴掌,小伙计从屏风后走了过来,将《秋浦征鸿图》呈上。顾杏山急不可待地展开卷轴,眼一扫,脸色大变,颤声道:“汤先生,这……这不是挂在秋桂山庄厅堂上首的那幅《秋浦征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