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之行散记嘉峪关

中国儿童资源网

陕甘之行散记嘉峪关


    5月14日下午,从咸阳乘上海航空的班机飞往甘肃嘉峪关,我正好坐在机舱右边的位置,飞机的高度足以看得见陆地上的山川河流公路农田的轮廓,飞行不久便再也看不到成片的绿色,满目的是无边无际的荒漠和沙丘,偶尔还能见到沙漠里像是湖泊模样的深色块。
    一下飞机,就能明显感受到大西北的干燥。放眼望去,机场四周是荒芜的戈壁滩,偶然能看到一两排人工种植的绿树,远处,一家工厂烟囱里冒出的一缕青烟笔直朝上,让人自然想起“大漠孤烟直”的诗句,更远处,是雄峻的祁连山脉,山顶上隐隐的是白皑皑的积雪。
    嘉峪关市原属酒泉市,1971独了立出来成为省辖市,因为有酒钢集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所以经济相对发达,消费水平也较高。它没有县区,只有六个街道和三个直辖的乡镇。嘉峪关市因嘉峪关而名,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现代新型城市。
    嘉峪关市差不多是戈壁里的绿洲,我觉得,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艰苦斗争的成功典型,在戈壁上建一座城市,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主要问题是水。祈连山的雪水融化进讨赖河,将讨赖河的水再引入嘉峪关市内,储蓄在两个大水库中,成为嘉峪关市人民的生命之源。嘉峪关的绿化是付出非重大代价的,据说,每年养活一棵树要花二百元的代价。嘉峪关市的城市建设项目中比我们的城市多一样绿化用水管道,这种管道在有树木的地方就可以见到。
    到嘉峪关,肯定要去明长城最西边的这一段嘉峪关长城遗址看看,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还早九年建成。它地势险要,南连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接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因此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
    悬臂长城是嘉峪关长城北端修筑在黑山之下的一段,这段长城陡峭,无论是在山下向上仰望,还是从山顶向下俯视,像是一个人的手臂悬挂在山上。这里的长城不象是八达岭的砖墙,而是用石块垒砌后,再用当地的黄泥和着碎草屑泥成,现代人仿造古人造长城的方法,在悬臂长城旧址上修旧如旧,倒是有几分的古意。从长城向山北望去,是茫茫无际的戈壁滩。
    嘉峪关城楼保存得很完整,三座高高的城楼遥遥相望,从很远处就能望见,同时也能感受到它的威然。中间的关城也很宽阔,在一片土黄的色调中间,几丛绿树显得格外耀眼,嘉峪关关城现在还存活着清代名臣左宗棠亲自栽种的左公杨和左公柳,可见,戈壁滩上绿化的意识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爬上城墙,既可以一览这天下第一雄关关城的全景,也可以极目向西眺望,看苍茫大漠。七百年来,这城楼见证着嘉峪关历史的兴衰演变,静静地矗立在大西北的荒漠上,与寒月孤鸿为伴,以金戈黄沙为伍,听祈连山歌,与黑山共舞。我们的先民就是曾经从这里出关入关经营生活的。高高的城楼,之所以还没有厌倦那枯燥的大漠生活,恐怕是还在翘首等待着出关的人早日归来。
    我们沿着古人出关的路线,从南边嵌有“朝宗”的边门进入瓮城,再从城楼下的“光化门”进了关城,穿过一道道城门,再转过几道弯,最后走出最西的一道城楼的关隘,进入“西域”的戈壁,当然,我们只能是望“壁”兴叹,回首而望城楼,城门上是清康熙大帝手书的嘉峪关三个大字,一种莫名的沧桑感便自然而生。
    万里长城第一墩,位于嘉峪关关城南6、7公里处。明代的万里长城就是从这里西起的。它像一条巨龙,穿过沙漠、戈壁,蜿蜒东进,行程万里。第一墩建在讨赖河北岸的陡壁边,与祁连雪峰隔河相望,并以河为险隘,历经七百年的风雨冲刷,部分岸壁塌毁,使现存墩台依壁而立,奇险无比,成为珍贵的历史遗存。
    在茫茫戈壁上,还埋存着许多魏晋时期的大臣诸候墓,因为西北的气候干燥,这些墓还保存得很好。从博物馆存放的生动形象、线条朴实流畅的墓壁壁画可以想见,嘉峪关曾是水草肥美、人丁兴旺的天堂,魏晋先民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使人充满遐想。
    从喜峪关西去,就是阳关和玉门关,再向西就是我向往已久的敦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