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水无香润万物,大爱无痕沁人心——品读《爱的教育》
有一本书,它简练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人类最美好的语言----那就是爱!有一个孩子他漆黑明亮的瞳仁里映射出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那还是爱!
《爱的教育》就是这部伟大的爱之经典。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历经八年呕心沥血的力作,他一生倡导“博爱”,关注贫苦人民的生活,将感人肺腑的对祖国,父母,老师,朋友的爱全都融会在小主人公恩利科淳朴,真挚的日记里。他驾驭朴实无华的文字用爱来塑造人,引导我们用一颗勇于进取、善良、真诚的心去热爱祖国和人民!作品中所饱含的教益和激荡的情愫无不使我流下动情的眼泪。
爱是什么?它是尊敬之花,能绽放成师长慈爱的微笑。
文中小主人公恩利科用日记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他新学期的每一天。相比在假期中快乐的乡下生活,他没有欢呼雀跃甚至有一些厌烦上学的情绪,他担心校园生活不如往昔般美好,害怕新老师不会有可亲的笑容。
通过仔细阅读,我发现这些都是“日记”给人的表面印象,“爱”的主题其实已经悄悄渗透在小主人公的字里行间了,看老师眼中对孩子的疼爱,听老师的言语里蕴含着对孩子的喜爱。文章没有乏味的说教,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但我却能够在一个小孩子的日常所见所感之中领悟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紧紧扣住了我的心。教师对学生的大爱无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美好情操,也深深打动了我:阳光之爱可以融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催生草木,师爱与母爱一样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当教师以一颗赤子之心,以师爱的力量去教育他的学生时,有什么样的教育任务不能完成呢?对学生而言,当他沐浴在师爱的阳光雨露中,必然“信其师,信其道”。又有什么样的教育不能奏效呢?
爱是什么?它是一朵感恩之花,能绽放成父辈坚挺的脊梁。
文中小主人公每晚悄悄帮助父亲做辛苦的抄写工作来贴补家用,却因此耽误了学业。在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做为一名父亲面对一个小学生如果只讲一通大道理,恐怕孩子是听不进去的。作者没有直接论述学习的实际意义,而是用真实合理的想象告诉孩子,即便是最困顿的人也不愿放弃学习,“一个人不学习会对生活产生厌倦,如果人类不学习就将陷入野蛮”。因为对儿子爱之深,责之切,饱含绵绵深情的话语均被“爱”字打湿了,字里行间的真情挚意渐渐模糊了我的双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许多子女不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血汗钱是如何挣到的,总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更不要谈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和分担家庭责任了。而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火花,又岂能只是在每个幼小的心灵中轻描淡写的一闪即过?
爱是什么?它是一朵真挚之花,能绽放成朋友信赖的眼神。
文中小主人公的同学不小心弄脏了他的本子,他却用同样的办法报复了同学,并把“我在外面等你”这句话理解成同学要找他打架,没想到同学却是在门外准备与他和平解决。宽容是一种良好品德,在友谊和本子被弄脏之间,孰重孰轻,不言自明。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碰到这样的小事,事情小小不言,甚至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但就是不肯低头承认,更不愿去宽容。这时候,请你静下心来聆听文中父亲的那一番引人深思的话语:“爱加罗内吧,爱你的小泥匠吧,在他们小工人的胸膛里装着王子的心灵,你要对你自己发誓:任何幸运的变化都永远不能从你的灵魂中带走这些神圣的友谊!”
爱是什么?它是一朵忠诚之花,能绽放成我们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一个人处于幼年,缺乏社会阅历,可能还不懂得祖国是“一个如此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当你背井离乡甚至漂洋过海时,祖国就不只是一个符号,他使我们的血液相连,是我们永远的家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怎样的情真意切,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又是怎样的气魄忠魂。爱国是全人类相通的精神与境界,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应有的心胸和气节。
在文中,作者用深情的叙述,丰富的联想和力透纸背的语言阐述了一个成年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对自己的骨肉同胞、对祖国的一切深深地热爱与眷恋。这里有乡情,爱国情,字字含情,是一切爱国思想的高度凝缩。
在文中,作者只是将现实的情境联想出来,无论是回到家园,听到乡音,还是保家卫国,凯旋而归,这一幕幕情景都是真实的,是动人心弦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在篇末,父亲告诉儿子:“如果有一天祖国受到侵犯,那么我们宁可战死沙场,也不能苟延残喘。”读至此,我想说:这才是爱国的最高境界!在祖国的荣辱面前,一个有志青年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样的情操可歌可泣,这样的牺牲是最壮烈和最荣耀的。
这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一个人从小不但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爱的教育》不仅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你还能从这本书朴实真挚的语言中感受博大的爱和汲取奋进的精神,并愿意将爱继续传递给更多的人,正所谓:至水无香润万物,大爱无痕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