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随想
最近看了冯小纲的电影《1942》,读了女儿的《三字经》、《弟子规》等文集,让我这个粗枝大叶的母亲开始喜欢上历史,中国的历史。这不,在单位组织的读书活动中,就选择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感觉,古人的话含蓄有力,是我们的精神宝库,也是先人留来我们的一笔财富。
其实我们这些七零后的父辈大都是四五年年代的人,那时的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的革命时期,加上他们上一代人就处于清末动乱的情况下,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宝贵传统思想教育断流了两三代人。当面对新中国,时代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人们有钱了,日子过的好了,孩子却得了“幸福病”,什么任性,挑食,网瘾,搞同性恋。家长面对孩子往往缺乏耐心和方法,着急上火又有什么用。
教育专家说,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壮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言外之意,教育孩子要先把家长的情绪和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平易近人,眼中充满希望,妈妈要优雅,爸爸要豁达,当然,要做到这些没有付出是不行的,不是说哪个人出生就是优雅的,豁达的,这些是可以在后天培养的优秀气质。多读圣贤书籍,多到各地走走看看,经历事情后多做总结,提升自己的情商和修养,这些都需要在平日里一点一滴地积累,我相信孩子会感受到来自你们的魅力和对事务的判断力。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意思是说枯木到了春天还可以重新发芽,人不会有第二次少年时代。教育很重要,错过了就错过了孩子幸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