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日、星辰之类的天体,在古人心中都是非常神奇的,它们是永恒的,地球上的一切千变万化似乎都与它们没有关系;它们又是遥不可知的;可是它们又是那么地迷人。特别是月亮,那样皎洁、明净。基于这种认识,月亮很容易使人在凝视它的时候,唤起对什么是永恒?什么是它的起源?那种深远的遐想。因此月在此是可以暗示本源与永恒的。
江的暗示性也是类似的。那滔滔的江水展示着人类不可企及的大自然的力量。人在大江大河面前,才真正会感觉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不堪一击。而这种超凡的力量似乎永远不会消失,好像从“时间”诞生开始,就已经开始拍击着,并且将持续到永远。在华夏民族没有到达青藏高原之前,更是不知这种力量的源头。孔子的一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更是把这一意象引向了对于人的生命短暂的哀叹。所以,“江”在此也能够暗示本源和永恒,并且可以暗示人的生命易逝而江水永恒的主题。
“春”在此既暗示了“青春”这个主题,也暗示了“绚烂”。“春”和皎洁的“月”组合在一起,减淡了“江”所带来的哀思,达到了哀而不伤的效果。
我觉得“月”“江”“春”三个意象的独到运用是此文能够以单篇压倒全唐的重要因素。
钱钟书用这样一段话来阐述中国诗的简短,我想,用在意象之于中国诗歌的暗示性上,倒也贴切——“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意象正是这样用寥寥数语创造无穷的意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