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十一班 赵俊红
刚刚学完《石钟山记》,论文笔、思想,当之无愧是篇佳作。文章的波澜起伏,抑扬顿挫,让人对石钟山的形象描述淋漓尽致,描绘出阴森恐怖的气氛。之后的“心动欲还”,“舟人大恐”,使气氛愈发紧张。不过,经过仔细观察以后,才发觉是“水石相搏”之声,慢慢将心情平静,舒缓……
于是,苏轼便得出结论: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无可非议,这种结论对于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我们常说“实事求是”,没有这些品质,想办成一件事恐怕也是纸上谈兵吧。因为没有客观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就不会得到符合真理的结果。
但是,苏轼这篇文章后面还附有俞樾的一段《春在堂笔记》摘录,将苏轼对石钟山名字的来源否定了。他指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那么,苏轼所谓“石钟山之名得于水石相搏”的理论推向了错误行列,也就是说,苏轼被自己的推断打倒了,他的结论仅仅是猜测,而不是最终答案。他没有耳闻民间的说法,导致了失败。
但苏轼并不知道他错了,俞樾或许也是错的,只是没有人去为他考证。这不能怨苏轼孤陋寡闻似的说法——若没有俞樾,他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谁能预言未来?
最终,我们还得遵循苏轼的结论。
——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