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是一个情绪,斩不断,理不顺。中国的老人喝酒,小孩也喝酒;男人喝酒,女人也喝酒;高兴时喝酒,悲伤时也喝酒;欢聚时喝酒,离别时还喝酒……总之酒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酒是一种精神。太白醉酒大笔一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飘逸与洒脱淋漓尽现,其中的无奈与漂泊也让人伤神。也正是酒才是太白永不分离的挚友。也只有酒才能了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孤独。这样,酒也是一份寄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还是留恋,是祝愿。古人愿把家酿的美酒,取来赠与友人,解除游子在外的思念。于是又有“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美言。
古人借酒向自然发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人借酒表达豪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人借酒抒发郁闷“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今人也不示弱,余光中一句:“酒入豪肠,三分化作月光,七分啸成剑气,锈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其豪放不下于东坡。
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塑造如此多酒化的诗人,他们理解酒的境界,酒已是他们的性灵。
到如今,喝酒甚多,能有境界者几何?
今人喝酒绝非邀三五知已,论天地之变,享清静之福。一桌阔宴,几瓶矛台(天香三千年,国色五十春),若干吹捧,便是香车美女送上,一纸公文发下,这是酒桌交易;再有三五“好友”一聚,“三杯吐然诺,事后不认帐”,这是酒肉朋友;还有二人对饮,喝酒论瓶,酒后东倒西歪,全不见人,到哪去了?桌子下!这种人到是没有酒后黑手,却让酒的境界驾鹤西游。
酒的境界应为三分醉意,七分清醒。酒的精神也应归于平淡,无欲。到而今,酒的味道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