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资源网

80 孙亚慧

我们真的应该这样做吗?
做什么?持之以恒。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答案是两面式的——不一定。
我想,如果给这个答案归一下类或者说要给定一个范围的话,我会给出这样两个代名词——射线式和线段式。
怎样用射线式来诠释“持之以恒”?射线的端点,也许我们可以视为出生,那么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将会做出一个选择——是选择射线式人生,还是选择线段式人生。倘若选择前者,那么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心里坚定一个既定目标,不管采用如何一种方法,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这叫“持之以恒”。
在这里,“持之以恒”中“之”,我们只能说它仅之一个人的目标。目标只有一个,变化着的是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的方法。
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从纵面,即从古到今来看,还是从横面,即对同一件事不同人的选择来看,射线式往往是不现实的。或被形势所迫,或是主观改变,体现出来的往往是线段式。
举例而言吧。
家喻户晓的鲁迅弃医从文之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鲁迅看到遭受病痛和困苦的中国人,心中升起一个“拯救”中国人的信念,要立志学医;然而呢?当鲁迅渐渐发现一个大中国,中国人的“病症”不在于身体,而真正在于,其根源也在于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精神。“精神”上的“病”才是使中国无法翻身的根本之所在。用什么来治愈这种“病”,鲁迅毅然放弃学医,转而从文,唯有用自己的笔才能唤醒病态中的中国人。事也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想想当年鲁迅用一个个汉字唤醒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又怎样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伟大人物。
这就是线段式——用两个端点来截住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持之以恒”。当重新选择两个端点时,为另一个阶段“持之以恒”。这里的“之”字,也就应该理解为信心、意念、勇气……纵然它们也是在发挥着同一个作用——为本阶段的目标奋斗。
在政治哲学中,讲求量变化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当我们迈想生命尽头的每一分每一秒中,我们在不但做出选择,而其中,我们又不得不选择放弃与坚持。而从鲁迅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选择放弃,而持之以恒在这里也就不应该被倡导了吧。
否则,当年中国共产党怎么会将中央革命根据地适时地由农村转入城市?这就表明,线段式持之以恒往往也是可取的,而且在某种形势下应被倡导,假如革命根据地始终在农村,那革命事业还会取得成功吗?
再举一例,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一个“线段”。在这个线段中,我们那什么来完成这项与生死相抗衡的任务,就是“持之以恒”。
在人的有限的生命里,放射式也许始终贯穿于这一生当中,但在这一生当中,又分为多少线段,无法计数,而两者都不能离开“持之以恒”。
我们真的应该这样做吗?
做什么?持之以恒。
这个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就阶段而言,就形势而言,就选择而言。放弃的开始,也是一个“恒”字书写的开始,一个“恒”字的终结,又是一个放弃的开始。
 
[点评]:本文最大的长处是观点独到,思路独特,匠心独具。
文章的构思近乎“反弹琵琶”,又同时具有辨证统一的认识,从哲学的高度与深度,阐明了“恒”可以是阶段性的“小恒”。也可以是持久性的“大恒”,而其共性就是一个“持”,关键就在于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结尾,“放弃的开始,也是一个恒字书写的开始;一个恒字的终结,又是一个放弃的开始”的认识,更具有思辨性,启发人的思考。( 赵晋康老师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