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快乐之门

中国儿童资源网

痛苦,快乐之门

  妈妈在京城里租下一间小平房,又为女儿买了一台星海牌钢琴,开始了新的生活。

  北京的冬天是寒冷的。

  空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微弱的蜂窝煤火苗,陪着这母女俩。

  为了攻克手指在琴键上“站”不起来这一致命的弱点,逢勃的手指甲磨秃了,手指渗出了血,一触琴键疼得钻心。但是,她依然气势不减地弹着、弹着……

  春节到了。

  如果在青岛,这时候准忙着吃年饭,然后成群结队去串门拜年了。孩子们全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整个岛城像迎来了百花盛开的季节。

  可是在北京,逢勃和她的妈妈没有感到多少年味。按计划供应居民的各类年货,没她们的份,因为她们虽然是居民,却没有户口。想串串门,左邻右舍大都不认识。逢勃想家了,想她的爸爸,想她的伙伴,想她的王老师,想那味道鲜美的鱼。是啊,她毕竟只有10岁呀!

  “嗵嗵嗵”,僻静的院落外,突然响起一阵摩托车的轰响声。紧接着,有人敲门:“小逢勃,在家吗?”

  “周教授!”

  逢勃腾地一个鱼跃,从床上跳起来,连鞋也没穿,就跑去开门。

  周教授摘下乳白色头盔,冒着汗,笑眯眯地说着:“今天是大年初一,我给你们拜年来了。”

  进到屋里,她把许多水果和罐头放在桌子上,拿出一个精制铁盒,风趣地说:“小逢勃爱吃鱼,对不?喏,这是味道最好的凤尾鱼。吃吧,吃了不想家。”

  周教授把温暖深深留在母女俩的记忆里,这是一个最难忘的春节!

  在逢勃眼里,周教授家是音乐“圣地”。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她来这里上课,像过节般的快乐。周教授总热情地留她住宿,甚至和她睡一个被窝,给她讲钢琴家的故事。早晨一睁开眼睛,先放各种世界名曲。于是,新的一天便在音乐的洗礼和召唤中开始。

  “来呀逢勃,咱俩四手联弹。”

  听到周教授唤她,逢勃兴奋地“哎——”了一声飞奔过去。于是,一双大手与一双小手配合默契地弹奏起来,钢琴发出准确而有力的旋律。“祝贺你逢勃,你开始站起来了!”

  逢勃使劲儿地点点头。就为了练习让手指“站起来”三个字,她整整奋斗了一年半啊!

  10年过去了。

  1987年,逢勃考入了著名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同年,她随文化部艺术团赴罗马尼亚参加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担任钢琴独奏。

  1990年4月,与中国著名指挥家郑小锳合作,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

  1991年6月,参加美国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荣获D组第一名。

  虽然,逢勃后来去过日本演出,也与瑞典女指挥家有过成功合作,但最难忘的还是在美国的比赛。

  6月的美国伊利诺思州,阳光明媚,生机盎然。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D组决赛结束了。当主持人用英语宣布:“第一名,中国逢勃!”16岁的逢勃沉稳地站了起来,彬彬有礼地向专家们和观众致意。但不等掌声息落,她便飞快地跑回住地,拨通了北京周广仁教授家中的电话,激动地向自己的恩师报喜:“我得了第一!”她忘了,此时是北京时间凌晨两点。

  1993年3月,逢勃收到了美国TCU克莱本钢琴学院院长的信,邀请她参加即将举行的第九届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

  信中说:“组委会坚持了选拔强有力的外国选手,来反映克莱本比赛的水平,同时来发现新一代的音乐家,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在谈及为什么选中逢勃时,院长说她是“一位有才能的中国青年钢琴家”,“她是从全世界80多名优秀选手中竞选出来的最优秀的15名演奏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