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小黄上穿湖蓝的PoloT恤,下着米色的牛仔。足蹬鳄鱼皮鞋,一进教室便引起轰动。同伴们抓摸细瞧一番,有人惊叫道:“正宗Polo没有这么硬的。”又有人轻声嘀咕:“皮鞋上的鳄鱼头好像装反了。”小黄也没料到地摊上购来的仿名牌,这么快就在一双双人眼金睛下露了原形。这叫他很是尴尬。“穿不起名牌就别穿。”这话语像针一样刺着他的心。
想穿名牌,买不起名牌,是渴望“包装青春”的初中生心中难解的结。为名牌,有人开始省饭钱,多向父母要零用钱。身体消瘦了不说,还学会了说谎。
矛盾没有解决,冲突又发生。男生的分头、玉佩;女生的高跟鞋、毛边牛仔装等等新潮的包装使校园、课堂如同包装展示会。“这还像学生吗?”不少教师发问。“这帮少爷小姐真难对付。”家长们聚在一起便感叹。
看到学生荒废了太多的时光在包装上,好心的老师开始引导、制止,但学生不领情,抬出“人身自由”的招牌相对抗。就说“中分头”吧,老师苦口婆心地劝阻:头发长不卫生,不方便。可男生说:理个什么发型就会沾上流氓习气的话,理平头的就都是好人了?!冲突时有发生,对抗却一直在悄悄进行。
不准挂玉佩吗?天凉了,就挂到衣服里面。校园不准“包装”吗?星期天谁管得着啊!初中生想尽办法利用时间空间包装自己的青春,还时不时地打一些“擦边球”,玩一回“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矛盾是两代人的矛盾,这冲突是两代人观念的冲突。那么青春到底要不要包装?
正确的方向
青春是最美丽的年华。如果以商品包装的概念来看,穿衣即是包装。无疑,青春是需要包装的,而且需要运用一定的“包装”知识和经验好好包装。问题在于如何包装。
在现在社会环境中,一味地提倡俭朴,穿打补丁的衣服,已很难起到上佳的效果;而单纯的压制,对于逆反心理特别强烈的初中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可是,初中生“包装青春”的热潮也确实存在着“走火入魔”的种种表现。
在蔡路中学初三学生蔡晓凤的眼里,有一种“看不懂的打扮”:男生们留着长长的分头,穿着很艳的、并不适合男孩的花衣,服装款式竟与女生没多大区别。而短发的女生一天天多了,常常是一件运动衣、一条破牛仔裤和一双运动鞋。从背后看,一个个简直像小男生。
阴阳倒错,确实让人看不懂;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没有经济收入,却硬是在包装上相互攀比、竞争,以突出自己的身价。今天你戴了最流行的发夹,明天我买个名牌的化妆包,非盖过你不可。如此状况,年级越高越是激烈。
好在并不是全体初中生都走进了包装的误区,头脑清醒的大有人在。
普陀中学的张伟芳对“中分头”的看法是:堂堂正正清清爽爽的不是很好吗?剪短了头发,精神饱满的,给人以活力的感觉多好。不是早就有“顺其自然”的说法吗?
是的,顺其自然。但有人偏不顺其自然。在普育中学吴丽娜的身边,有着几个“突出”人物,“他们穿上了超短的布绒衫、深绿色或是画有图案的休闲式‘超长’牛仔裤。看上去的确蛮漂亮,也很赶时髦,可却已不像个初中生了。也许他们认为自己很成熟,可真正的成熟是建筑在心灵的成熟上的。”
像这样头脑清醒的,在初中生中不多,但也不少。她们也在包装着自己的青春。夏天是素洁的衣裙,秋天是精简的夹克;在夏日浓烈的阳光下,她们会有小巧的太阳镜,但绝不会是名牌,遮阳干嘛花大钱;偶尔出门,也会拎一只花布的handbag;脑后的马尾辫,轻轻悠悠……这样的包装时时散发着青春的活力。既不费时,又不花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