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2)

儿童资源网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2)

  十一、主要与次要

  思想1: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阐释:“胳膊拧不过大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我们要善于快刀斩乱麻,理出主要矛盾,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当前,应重点解决好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思想2: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的会上升转化为主要的。

  阐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成语就包含着主要与次要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

  十二、个体与集体

  思想: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集体依赖于个体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

  阐释:“大河有水小河满”,但“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清泉”。“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些句子都说明了这个道理。绝不可忽视集体的力量,但决不可过分依赖集体的力量;个体是集体特殊化的表现,只有把个体当成整个集体时,集体的力量才得以显现。

  十三、实践与认识

  思想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认识中形成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理论又不能脱离买际。

  阐释: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一切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观点、思想和作风。当前,这种错误观点、思想和作风十分突出的表现就是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唯书不唯实,既不从变化着的实践出发,也不以指导变化着的实践为目的;形式主义唯名不唯实,贪图虚名,不问甚至排斥实践的内容和效果;官僚主义唯官不唯实,以官为本,无视甚至否定实践的需要和意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认识和实践相脱节、主观和客观相分裂,其认识论的根源是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背遭而驰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思想2:在认识的过程中,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往往要参与其中,利弊共存,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阐释:在认识过程中,干预认识方向的因素很多,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们的思想。这些干预因素是双刃剑,利弊共存。诸葛亮错用马谡就是因为情感左右了理智,曹操听了蒋干一番话后就杀了蔡瑁、张允就是因为他人认识的干预。德国小说家海泽说:“爱情能创造奇迹,填平鸿沟,摧毁藩篱。”仇恨,这是人类最难消解的情绪,所以“复仇”成为戏剧、小说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却可以融化仇恨,改变人们的认识。

  古人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十四、主观与客观

  思想1:人有主观能动性。

  阐释:“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固然是让人感动的细节,但客观地说,这只是动物的本能,与人不同,人表现恩义的方式要丰富得多。可以磕头,可以言辞,可以送礼物,可请吃饭等等。

  思想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阐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四面楚歌中的项羽无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难挽回楚霸王的大业。

  十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思想: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物”的发展、“人”的进步,构成社会的发展进步。首要的生产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阐释: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因素。唐太宗见新科举子云集殿下,不禁满怀喜悦地说:“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矣!”我们提出“教育兴国”的口号,也证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

  十六、真理与谬误

  思想1:真理与谬误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真理是相对的,只是一定条件、范围和某一发展阶段上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

  阐释: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这话算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形象说法。

  思想2:普遍认同不一定就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阐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普遍认同也可能是普遍的错误。达尔文之前,有谁相信人是猴子变得呢?都以为人是高贵的,是上帝造的。哥白尼之前,有谁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呢?都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弗洛伊德之前,有谁会以为自己内心的一切源于“丑恶”的性呢?都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事实证明,这三次普遍认同的都不是真理。相反倒是少数的人类思想的先行者在用真理挑战人类不必要的自尊。

  思想3:掌握了权力并不等于拥有了真理。

  阐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权力、习惯势力等至多能难为宣传真理的人,终究不能战胜真理。布鲁诺的生命可以消失在罗马鲜花广场的愚昧之火中,但布鲁诺所追求的真理却因此更加大放光芒。

  十七、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思想1:对待一切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辩证地看待。

  阐释: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看待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否定就是扬弃,有克服,有保留,继承一切积极因素,抛弃一切消极因素。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的“拿来”的方法就是辩证的否定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想2:新事物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阐释:新事物的产生、发展要历经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一方面,新事物本身需要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即便是产生一个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普通婴儿无两样。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对立面——旧事物虽然气数已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旧事物仍然有强大的力量。经过萌芽,长到足以影响旧事物的利益时,旧事物便会暴突起来,举起钩镰,准备刈除。弱小的新事物要毁坏旧事物的“铁屋子”,谈何容易!人类历史上,有哪一种新思想的诞生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一出又一出惨烈的悲剧在新思想的倡导者身上发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