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种生命力长久的文学样式,其风采与魅力难以尽述。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重头戏,但是每年穿越考场的学子们总是感叹散文玄而又玄,有时甚至看都看不懂。
我们说,只有把握住散文的特点,才能掌握散文阅读的规律,才能读懂散文,也才能从容应对各类阅读题。
那么,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呢?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题——
下面三句话,分别对应小说、诗歌和散文三种文体,该如何匹配?
第一句: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
第二句:一个人从大地飞升到月球。
第三句: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
第一句对应的是小说,因为它产生了许多悬念,而悬念正是小说的特点。
第二句对应的是诗歌,因为它体现了诗歌瑰丽的想象和语言的跳跃性。
而“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正体现了散文的特点。为什么被我们视为文学精灵的散文会是如此“普通”呢?
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时时刻刻都会伸出各类感觉的触角触摸自然、社会。走在“路”上的人自然会用他所有的一切去感受这平常路上的一切。
他有眼,可以看天上云卷云舒,可以看风中花开花落,也可以看人世的沧桑;他有耳,可以听风声、雨声,也可以听人间的各式言语;他还有鼻,可以感觉芝兰之香,也可以嗅出各种臭气;他有口,可以感受酸甜苦辣;他还有皮肤,可以感受微风……
那么,这一切,都会在他的心里留下一点印记,使他产生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当然,这“一点”往往是令人难忘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那片澄澈的蓝天,那么,那“一点”就像天上的云,轻轻、悄悄地从蓝天中飘逸而出,于是,散文便翩然而出了。
散文来自社会生活,来自人生之路,同时,也来自心灵;它是社会、人生对作者心灵的一种灌注,它也是作者的心灵血肉和精神气韵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应和。
散文是表达作家对人生的感悟的。所谓“感”,是说作家在各种“路途”上对某一眼前物或某一身边事产生了某种亲切的感受,或触发了某种潜在的感情。所谓“悟”,是从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所以,大体来讲,散文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形象和思想感情。形象就是那些眼前物、身边事。作者的情感是“虚”的,他要想表达情感,免不了要借一个“实”处以得到寄托。这个被寄托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
既然散文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那么,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可以说,透彻地分析散文中的形象,是我们打开散文之门的一把钥匙。
如《荷塘月色》,作者所借用的形象就是“荷塘月色”,其特点是朦胧静谧柔美。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并未写枫叶红遍的香山,也没有写那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的“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我的空中楼阁》则写了一座简陋的小屋,它是“自由”“惬意”的。《灯下漫笔》则写了一件事情和一群人,作者在写事的过程中突出的是人的特点:被欺骗,被愚弄,却安心,欢喜。
把握形象及其特点,让我们迈出了解读散文的第一步,但这些形象只是作者情思的载体,接下来,我们当然就要寻找它们承载的情感或情思了。
朱自清先生借那一片静谧,表现出了内心的不宁静,以及寻找一片宁静而自由的空间的向往;借那一片朦胧,表现出了作者心中那无心明言的淡淡的哀愁;借一片美好,则更衬出了现实的不美好,以及作者对美好的追求。
郁达夫则借助他所钟爱的故都的秋,表现出一种悲凉和孤寂。
而李乐薇则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的小屋,活力、轻灵、自由、开放,无不是作者精神外化的特征——对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