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常态”后的“变化”

儿童资源网

写出“常态”后的“变化”

  前面介绍了“从‘一次’写道‘经常’”的写作方法,我们了解到了“从‘一次’写到‘经常’”能够借助简要的写“经常”来突出人物特点。而生活中,事情往往不会像“经常”这样简单,而是会发生一些“令人惊奇”的变化,或者, “经常之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

  《别饿坏了这匹马》,写了坐轮椅的摊主坚持“每天为自己家里的马买草”,我才“每天都心安理得地看书”。如果写到了里,我们也就不会感动了,原因很简单:我凭劳动报酬看书,我是很勤劳的。但是,课文中的“坐轮椅的摊主”家中并没有马,他坚持这样做是为了“无私”地呵护我读书的热情。这是通过“事情常态化” 之后的变化,我发现了“经常之中隐藏着的不为我知,令我惊奇感动的真相”——他们家里并没有马。写出了这“变化”,文章的情节就起了波澜,让读者的心情一下随着作者激动起来了。

  《唯一的听众》也是如此。“聋哑老太太”每天来听,成为了“常态”,但是,“直到有一天”,“常态”发生了变化:老太太并不是聋哑人,而是音乐学院的教授!这个隐藏了好长时间的“真相”被“我”知道了,于是读者的心跟我一样产生了波澜:这是怎样有爱心、有高超教育艺术的教授啊!写出了这个变化,不仅 “我”被感动,读者也“五体投地”了!

  谈到写作有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仅仅写“从‘一次’到‘常态’”,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平淡”,写出了“常态”之后的“变化”,文章就绝对不再平淡。当然,这变化,一定是与前面有密切联系,能够更深刻表现人物品质特点、让读者的感动“更加深一层”的内容。

  说“有联系”,两篇课文“常态后”的变化都是“必然的”,是作者一定要写出来的,而且,在“写常态”的时候,已经通过一些“细节”暗示出来了。《别饿坏了这匹马》中,“轮椅摊主家里本来没有马”,虽然谜底最后才在“变化”中

  被解开,但是在事情一开始就已经有了暗示:妹妹碧云“茫然的眼神”;《唯一的听众》中,随着每天听我拉琴,聋哑老太太的话语和行为在变化:“我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真不错”、“手指在轻轻地打着节奏”,这能是个聋哑人吗?只不过,文章中的“我”由于关注在所做的事情上,而没有发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