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一下《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强调保护环境,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青山不老》不一样,《青山不老》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是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写作法门。高老师在前面给你们写的“功夫”里面,也多次谈到要去仔细观察,体验,然后写出真情实感。《只有一个地球》却有很多内容不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的可能是听来的,有的就是是作者查资料查来的。
文章的开头部分,写“宇航员遥望到的地球景色”这是“资料”或者是与宇航员对话听来的;地球大小、资源形成年限、资源可再生,科学家的证明、设想,这些,都是我们在网上能够查到的资料。作者在本文要说明“保护地球的观点”,用的就是这些我们能够查到的资料。
其实,写文章,有些时候,未必一定要写“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我们平时总会读一些书,看一些新闻,了解一些科普,从读书中去感受一些社会现象。有心的人,会将这些资料搜集、整理、记录下来。写作的时候,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和道理,要找很多“证据”,而我们又不能什么事情都经过自己的亲身观察经历,所以,“运用搜集来的资料写作”,是为我们表达观点列举有力证据的好方法。
当然,“运用搜集来的材料写作”,并不是把搜集来的材料“堆积”在文章当中。我们搜集材料的时候,需要对材料进行整理——一份资料,可能很长,信息很多,你对那些感兴趣?你认为哪些很有用?你要“摘录”,这是积累地方法,同时,对很多同样的材料,你会对摘录的内容进行归类,加进自己的理解,这叫整理。搜集材料,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整理,融进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否则,还是把它放在互联网上好了,面的占用你的“内存”。
我们写文章“运用搜集来的材料”的时候,首先是要精心选择——这些材料,是否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选择“是”的;再思考,这些材料是不是“最能”说明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服力强一些,有的说服力差一些,要尽量选择最强的。然后,在用这些材料写文章的时候,你要写进自己的思考,用这些材料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在全文表达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信服。
你再看《只有一个地球》,写地球美丽之后,“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是作者的感受;写地球“渺小”之后,“它只有那么大,不会再长大”,是观点,是感情流露;到了后面,“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严重威胁”……所有这些,都是作者运用了“搜集来的资料”之后的感受,评论,态度。作者的这些感受、评论、态度,在引发我们的思考,引起我们的态度变化。如果没有这些感受、评论、态度的表达,我们也不会对“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练习:从下面一组材料中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
16世纪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了一道命令:谁能发明一种价格低廉的方法,把苦涩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谁就可以得到10000英镑的奖金。16世纪末,人类试着用蒸馏器在船上直接蒸发海水来制取淡水,开创了人工淡化海水的先例。19世纪末,由于蒸汽轮船普遍发展,蒸发器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以满足锅炉用水和部分饮用水的需要。1877年,俄国在巴库建成世界上第一台固定式淡水装置。其他国家尤其是缺少雨水的干旱国家也相继建成固定式淡水装置。但是,真正大规模地淡化海水,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据统计,世界上共有70多个国家从事海水淡化工作。仅1980年6月,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三种类型的淡化装置全世界即达2204个,总造水量每天约727万吨。科威特的“多级闪急蒸馏法”的装置达32级,它的海水淡化水平居世界一流。当今世界淡水总产量的70%是用此法生产的,能够日产水18万吨。中国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始于1958年,海水淡化技术出现了新的进展:中盐度苦咸海水淡化组件和频繁倒极电渗析技术等重大成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