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树底下有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
看了上面的这段话,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三味书屋的陈设是什么样的了。是不是课文一定要按照"正中--四周中"的顺序来写呢?我们还可以按照"四周--正中"的顺序来写。但是不管是状物还是写景,都得先分清地点和方位,然后按照一定的地点或方位顺序来写,才能使说的话条理清楚,形象清晰,给人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
如果是描述一个由群体组成的景物,一般先要确定好一个观察点,并以这个点为中心,再按照东南西北,或者上下左右、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先中间后四周(先四周后中间)的顺序来写。如果所叙述的是单个景物,则要确定某一局部为起点,向上下、左右、前后展开,或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逐一介绍。
此外,在按地点方位顺序写话的时候,还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要注意按照一定的习惯。例如描述一个环境时,可以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写;也可以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来写,或者"南--北--东--西"的顺序写,写的人清楚,看的人也明白。
2、注意把观察点的转移交代清楚。比如写比较复杂的景物,先是站在这里看,后是站在那里看,先后有了两个不同的观察点。这时必须把观察点的转移交代清楚。《南京长江大桥》里,描写正桥的一段话中,就用了"我沿着人行道,走近正桥"一句和"我手扶桥栏杆,站在大桥上"一句,交代了作者是在两具不同的地方,按不同的方位顺序观察的,因而描写的景物特征也不同。
3、必须写完一个方位的顺序以后,再写另一个方位的事物。比如,要写完了教室后面墙上布置以后,再写前面墙上的;不要写写后面再写写前面,这样就显得杂乱无章了。
4、使用的方位词语必须统一。介绍一个场所,要么使用"左、右、前、后"或者"东、南、西、北"这类表示方位的词,要么使用"草地上、凉亭里"这一类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写作时,不要一会儿说南面,一会儿说右边,一会儿又说在草地上。那样的话,就不能理清顺序,反而叫人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