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才能把人物写得形象生动。
要写好人物,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式各样的人,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外貌心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都要细心观察,熟悉他们,了解他们。比如你所在的那个班级吧,四五十个同学,各人的面貌不一样,脾气、性格和爱好也不同,有的憨厚老实,有的机灵淘气,有的说话像机关枪打连发,有的说话一板一眼,慢条斯理。两个要好的同学走在马路上,突然开来一辆洒水车,一个急着赶快躲避,免得洒上一身水;一个不但不躲避,还笑嘻嘻地跟着洒水车跑,让车上喷出来的水冲刷自己的脚丫子……你仔细观察了,那么,写出来的人物也就生动形象、真实可信。
请看胡文达同学写的《爸爸的变形脸》。
我的爸爸有一张变形脸。他是一家大商店的经理,可忙了。但是我的功课和学习成绩,他还是每天必定过问的。
一天傍晚,爸爸6点30分回家后,拿过了我的书包,翻了翻我的作业说:“这点英文、语文作业,给我9点前完成。”我知道今天的家庭作业不多,就爽快地说:“OK。”
我呢,从小养成了一个拖拉的坏习惯:做作业时,不是翻小人书,就是拆圆珠笔,或者打游戏机,这天我又是老样子。到了9点,还没有完成作业。爸爸进来一看,我才写了一页歪歪扭扭的英文,语文连一个字也没有写。爸爸的脸,突然铁板了起来,微笑一下子飞走了,眼睛瞪得大大的,鼻子和嘴一起猛烈地呼吸着,脖子也开始红了。他高声地责问:“我告诉你什么时候完成的?”
我吱吱唔唔地说:“9……9点钟完成。”
“那你为什么没有完成?”爸爸已经高举起他那大手问我。
我斜着眼睛一看,啊!大事不好。爸爸要揍我了。我立即跳上床,躲到床角边,连忙抓了三个枕头来做“掩护”。这时,爸爸已经气坏了,他怒气冲冲地向我逼来,一把夺过我的枕头,扔在地上,我想这下可完了,要挨揍了……
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侯,“叮铃铃”,来了一个电话,爸爸只好放下高举着的手,去隔壁房间接电话了。我蹲在床上,心想:等一会儿,爸爸又要向我“进攻”了,我该怎么办?
只听见爸爸叫了一声:“啊!什么?什么?今天的营业额达到30万元吗?”随后又传来一阵“哈哈”的笑声。
爸爸听完电话出来后,并没有冲进我的房间。只见他刚才铁板着的脸一下子阴转晴,变成了一张笑脸。爸爸快步走到厨房,把刚才的喜讯告诉了正在干家务的妈妈。
过了一会儿,爸爸才想起了我,走到我跟前,又高举着手,我一阵哆嗦,然而爸爸的手只是轻轻地落在我的头上说:“再给你半个小时,快去做作业!”我做梦也没想到,一个电话竟能免去一顿打呢!这是一个“救命”的电话,不知是爸爸的哪一位手下打的,如果我知道他(她),我一定会谢谢他(她)的。
嗨!爸爸的脸,可以算得上是一张变形脸了,他有时会因为商店挣了一笔钱而高兴;有时会因为我学习不认真而生气。不过我还是喜欢爸爸这张变形脸的。
在这张脸上倾注着爸爸对他的事业和儿子的爱。
在一个倒霉的夜晚,小作者突然发现“爸爸有一张变形脸”:见到我作业拖拉,“脸上”阴云密布;听到商店赢利猛增,“脸上”眉开眼笑。前后变化,判若两人!不过,不论这张脸是“阴天”还是“晴天”,小作者最终看懂了这张脸:“倾注着爸爸对他的事业和儿子的爱。”父母的喜怒哀乐常常“写”在脸上。你认真观察,并用心体会,就能理解。《爸爸的变形脸》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位感情丰富、外露的父亲,在小作者的笔下,没有一句概念化的外貌描写或性格介绍,而是紧紧抓住一个细节——脸部的表情变化,表现出“爸爸”的性格特点。这与小作者的细致观察、用心体会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