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性的选材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时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拿破仑是帅,他的昂扬的立意溢于言表。人们之所以认为他这句话英明,是因为他后面跟着许多兵,而这些兵就是材料。鲁迅说:"倘若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边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限,要归入疯子一类了。"其实,只有兵还不行,必须是好兵,是拿破仑指挥得动的兵,是能给统帅带来胜利、光荣的兵。回到写作的话题上,就是说,选择材料一定要选个性材料。这包括两点重要的意思,一是个性的,是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看法,是其他人说不出或没有说出过的,即使别人也说的是这个意思,但你仍有明显的不同。二是"选",就是你表达的看法是筛选之后的,有一定的见解、一定的价值,要达到或超过现在你所达到的水平。《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惜春奉贾母之命画大观园,大观园里有楼台亭阁、假山池沼、花草虫鱼,建筑精美,人物众多,这幅画该怎样画?画什么呢?宝钗认为,照实画"是讨不了好的",应"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添,该减的减,该露的露"。也就是说要对画画的对象下一番选择的功夫。还有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作画,筛选掉一般人理解的"无人"是"什么人也没有",而将"无人"理解为"没有前来渡船的人",这就有了选材的与众不同。
写作如画画,要显示出自己的个性选材,或像宝钗那样,通过筛选思考,选择最有深度的材料,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材料;或像对"无人"的理解,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写出独具特色的新颖的见解。
感恩师友这类文章也只有在选材上突显个性才能高人一筹。鲁迅先生在谈到选材时用了三个"最":"选择那些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最打动你,而又最有意义的题材来写。"比如,同是感恩师友,同是名家对师友表达感恩之情,鲁迅写的是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贾平凹写的是几岁的孩童,郭沫若写的是自己的"一字师"。本来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传道,道有高低;授业,业有区分;解惑,惑有大小。但只要是让自己由不会到会的,身份无论贵贱,年龄无论长幼,都可以师之,都可以选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关键是显出自己的个性。
感恩师友,一定是要感谢优师良友吗?非也。一位奥运会游泳冠军获胜后曾感言:我感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甚至我的对手、我的敌人。正如有首诗中所说的: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以上四种人也可以是自己的师友,甚至可以扩展为有形的师友和无形的师友,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都让我们受益无穷,感激永久。从这个角度选材,也许会比选生活中真实的师友更能出彩,更有创作的空间,更能突显创作的张力。
总之,善于选择,巧于选择,才能张扬个性,才能独领风骚。
四、真挚的谢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同的人由于经历、学识、年龄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情感,以情动人是古往今来优秀的写作传统。曹雪芹谈到《红楼梦》时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辛酸泪"、"作者痴"都是真情实感。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所表达的情打动了千百年来读它们的人,甚至有人认为"读《陈情表》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友"。就连根本算不上作家的项羽、刘邦的《垓下歌》《大风歌》,由于真切地表现了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情感而得以千古流传。相反,乾隆皇帝一生写诗二万余首,由于缺乏真情实感,一句也没能在民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