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
尊重儿童的真实生活,鼓励儿童大胆写自己的真实生活。
儿童的作文,首先求一个“真”字,即写他们的真实生活。比如清明节扫墓,成人是在对先人哀悼,而对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孩子们来说,清明扫墓却更像是一次愉快的郊游;老师带着学生到烈士纪念碑前,他们很难想到烈士们浴血奋战,为了新中国而不怕牺牲,即使写文章时写了这方面的内容,往往都是些空话、套话。反之,如果有学生写到,在烈士碑前献花时,听到中队长念错了致词而觉得好笑,教师也千万不要轻易地用“思想不健康”来否定。笔者认为,只要是写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想法,文章就是健康的。相反,如果五六年级的学生写中秋节,全班五十人中有四十多人写中秋节想到海峡两岸人民还没有团聚,盼望祖国统一,这多半是“套”来的。写假文,抒假情,这才是不健康的表现。
我们也不能把成年人认为的“有意义”的内涵强加给儿童。成年人觉得有意义的事,孩子们也许觉得枯燥无聊。对儿童来说,快乐的生活就是有意义的生活,有些孩子的痛苦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他们难忘的事也许就是养两只小猫、抓几只蚱蜢或者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再来谈谈儿童作文中想象的问题。儿童的想象是大胆、独特而富有创意的。他们写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可能是想象“我”如何造机器人打败怪兽,如何上天摘云朵,下海钻进鲨鱼的肚子里玩。我们不必要求他们一定要想象自己将来成为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小学作文教学要彻底松绑,不用成人化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儿童的天性,更不要束缚他们的梦想。
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广阔的天地,鼓励学生“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真生活。”只要写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想象,就应该肯定。千万不要用“优秀作文大全”里面那些所谓的范文来框住学生,误导学生。儿童文章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写出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小学作文教学,不是训练儿童能写出像成人那样“成熟”的作文,而在于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生活。
二、童情
尊重儿童的真实情感,鼓励儿童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比如对某事物产生喜欢或愤怒之情,对某人产生爱慕或厌恶之情,其他如激动、冷漠、愉悦、悲伤、崇敬、恐惧等等,都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为人处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感状态。从发生学意义上讲,作为一种刺激反应的感情总是真实的。但是,人们在表达这种感情时,却会出现虚假矫饰的情况。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刻,不甚细腻,他们的内心世界单纯、朴素而率直。可是,小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成年人写的。在《中国石》里,“我”看到一块奇特的石头,会想到“中国”,因而感到无比激动——“祖国”再我身边,祖国在我心中;在《趵突泉》里,作者看到趵突泉水,感到大自然的神秘、伟大。如果老师引导不当,刻意要求学生模仿成人那样来表情达意,比如要求文章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那么,学生就只好强装“激动”、“沉痛”、“崇敬”或“卑视”:一个个像林黛玉似的多愁善感,看到落花而流泪;像社会学专家一样看到“小皇帝”而忧心忡忡;像警察那样因为没有制止小偷偷单车而深深地自责;甚至还有个别小学生看到芒果花开,竟然像成年男性一样,觉得“芒果花落在女孩的头上显得格外娇丽”小学生作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鼓励学生自然地表达他们的情感,不矫饰,不做作。教师要有一颗童心,从儿童心理出发,引导学生写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解,可以写贪玩,写快乐,写恐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