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优秀作文中,有不少是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创新思维的,它们深入挖掘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
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就借用到课文《鸿门宴》的一些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曾骂为“竖子不足与之谋!”的“蠢才”。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的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 “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于是你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的涅”;但是“你不朽,你最终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又如2001年江苏考生的《阿Q新传》,作者将高考作文命题《诚信》和课文《阿Q正传》联系在一起,构思新颖。作者虚构了一个阿Q办工厂的故事。阿Q “专门生产洗发水”,因为“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制造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违反了诚信原则”,最后工厂“被封了”,“大盖帽”“还罚了阿Q20万”,“阿 Q破产了”。故事将原作背景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亦古亦今,亦真亦假。阿Q的情态口吻酷似原着,却说的是当今时髦话,“洗发水”、“飘柔”、“公安”等,语言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写“故事新编”这类作文,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熟悉课文,熟悉“故事”,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续连得上。对课文所述故事、所写人物了解得越透彻、越仔细越好,编起新故事来越得心应手,新编的故事越合情合理。二是一定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新编,即写出新意,或者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新的旨意。可以说,“新编”是写好“故事新编”作文的灵魂。
二、移花接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例如2000年高考佳作《答案》,作者巧妙地将教材中的材料用于作文,鲁迅的《故乡》、曹禺的《雷雨》、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甫的《春夜喜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名篇名句,巧裁妙用,显示出作者扎实的语文功底。请看同年江苏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中一段文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如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岗的青石板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作者没有作海阔天空的神游,而是把视线牢牢地盯住语文教材,文中的许多名句、场面、情节,都是来自语文课本《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阳楼记》、《琵琶行》等,作者只是把它们作了巧妙的糅合、概括,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又如2002年山东省满分作文《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系列人物的“心灵的选择”,其中就有来自于教材里的:如“在居庙堂之高的沾沾自喜与处江湖之远的苦寂失意之外,范文正另有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均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有“面对生活,舒婷选择做橡树旁一株木棉的爱情”(出自舒婷的《致橡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