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你的说明文新奇出彩

儿童资源网

怎样使你的说明文新奇出彩

  [例文三]

  筷子趣谈

  黄丽春

  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说把光阴耗费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唯有筷子,风风雨雨了两千多年,还是经久不衰。“民以食为天”,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时称筷子叫“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讳“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是挟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起诞生了。据从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人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那么笨重,也不像玉制筷子那么昂贵,做工简便,可以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来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忙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征意义,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们所说的“筹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着《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的应用使我国古代的数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来吃饭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选自《知识文库》)

  [简评]

  本来,筷子就是筷子,吃饭的工具而已,有啥好说明的呢?但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就会发现,原来那一日三餐使用的两根筷子,竟然有如此深广的文化内涵——崇尚文明。文章紧扣“趣”字,先引用了一些掌故:丰子恺的调侃,“箸”、“筷”的谐音,唐玄宗“赐箸表直”,国宴中周总理的良苦用心等,无不透着理趣。文尾把国人使用筷子归结为一种理念——崇尚文明,从而把文章说明的思想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底蕴揭示]

  安徽特级教师李绍全老师在《“说明”亦应有“文”》一文中指出:“一般认为,说明文只须强调把说明对象‘说明’,不须强求‘文’。这从说明文的功用来看,是符合要求的。但是有文采的说明文更生动,更精彩,更能达到说明目的。因此,注重说明文的‘文采’是非常必要的。”从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只要善于将写作的触角伸向“新”的领地,善于运用一定的文学手段和修辞手法,善于占领认识说明对象的制高点,善于多角度观察透视说明对象,就一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说明文。“当然,我这里鼓励大家写有文采的说明文,并不是说写说明文时,不顾文体特点,忽视写作目的,处处‘文’它一通,结果‘文’得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说明文写作应先求通俗、平实,再求有文采,力求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