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该怎样加强

儿童资源网

写作能力该怎样加强

  今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除继续注重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外,更注重对学生阅读文本、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启示之一]加强积累,“知”“能”兼顾

  今年文言文默写的全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取消了带理解性的默写试题。

  二是采取了“八取五”的答题形式。既有H版、S版、新教材须共同默写的古诗文句子,如第(1)、(2)题;又有H版、S版共同默写的诗句,如第(3)题;H版与新教材须共同默写的诗句,如第(5)题;S版与新教材须共同默写的诗句,如第(4)题;也有三个板块各自要求默写古文句子,即第(6)、(7)、(8)题。这样,避免考生平时的复习范围仅局限于“共同篇目”的古诗文上,更大程度地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积累的程度。对那些平时积累较为丰厚的考生来说,优势显而易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积累那些有思想内涵和人文素养、蕴含做人处事、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的经典句子。

  文言实词的解释分别是:

  “肉食者鄙”中的“鄙”和“全石以为底”中的“全”,标准答案分别是“目光短浅(浅陋,鄙陋、没有见识)”和“整块(完整)”。这类常用、实用的实词是课堂上教到的,学生时常温习的,基础扎实的考生解答起来没有困难。

  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采用了大分叉的形式,命题时分别从三种教材中选取了短文《卖油翁》、《童区寄传》(节选)和《黔之驴》(1)设计试题供学生选做,虽然材料不同,但难易度相仿,题型相似,均考查文学常识、句子解释和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这类题型大多训练过,考生平时把课本中的文言文真正读懂了,一般均能答得对。此类试题意在引导学生多读名家好作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

  课外文言文阅读选取了《郑人逃暑》一文。文章整体理解难度不算大,但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试题提醒学生要学好课内文言文,如“徙以从阴” “其阴与逾去”中的“徙”和“去”的解释,在课文《捕蛇者说》中的“非死则徙尔”,《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这两句中学过,分别解释为“迁移”、“离开”。解释句子“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的意思,这道题是有难度的,因为此句既是对郑人的批评,也是全文的总结。但是,考生如果能将课内所学的文言虚词用法和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再现,便可准确地解释为:这种方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至于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是考查理解与概括能力的,只要能正确解释“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一句,也就读懂了文章,把握了主旨。应该会明白:事物是在发展的,语言环境是在变化的,应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的道理。

  总之,文言文阅读既有大量基础题,也有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题,考生平时夯实基础、加强积累是何等的重要。

  [启示之二]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今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和教育性。选文内容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向上不屈、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试题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意义和段落意思的完整理解,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着眼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合基本技能的考核,要突出重点,注重覆盖面”的命题要求。

  语文基础知识考查

  题目设计得比较小巧、灵活,淡化了语法、修辞等纯知识性的识记,注重运用。学生一般只要仔细阅读题目,答对不是难事。如第(14)题,要求考生找出与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的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这是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识别。这道题指向明确,要求在第(2)段中寻找,修辞方法也是常用的拟人手法,解答起来是十分容易的。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