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种文章,它的开头通常是这样的:
我有个朋友……故事的大意通常是这个朋友碰到了一件什么什么样的事,然后作者这个朋友从中受到了启发,参悟了某种道理,赶紧记录下来和读者分享。这种文章数量之多,受众之广,俨然已有和小说散文杂文等传统文体分庭抗礼自成一家之势。为了叙述方便,我给这类文章取了个名字,叫水文。此水非上善若水之水,而是口水祸水污水等低一级的水。因为这种文章从构思到下笔到成品,不需要“智慧的源泉”这种高层次的水,而仅仅需要喷些口水就行,写这种文章的代价无非多上几趟厕所多喝水补充一下而已,跟脑细胞没关系。
一、通常是第一人称,但主人公肯定是其他人
可能是作者也觉得这种文章特没劲,但既然有了冲动,不写出来就像喝多水找不到厕所一样憋得难受,只好随便 “有一个朋友”一通以示读者:本文观点仅供参考,因为事情是发生在一个朋友身上,作者作为记录着不明确表示支持或反对。也可能是这样,这件事或每一件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为了保持一贯的低调,只好把它栽赃给朋友,反正没人会追查,但考虑到作者既然能写出包含无数大道理的文章,说谎这种恶劣的事应该是不会干的,所以我相信每一个朋友都是真实存在的。
二、文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均语焉不详
像是泛指比如“有一年夏天”“在一次招聘会中”“在一艘船上”等。这么做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为了保密需要。综合第一点,我觉得作者的朋友实在是很多,而且个个都是人物,真姓名真地名都不方便提。
每个朋友都有一段值得记录下来供大众瞻仰的事迹,唯独作者本人从来没有该类事迹,俗话说人以群分,相信作者本人也差不到那里去,说不定哪天作者就会抛出重量级的自传。
三、所有该文体的文章都很微言大义
它的出发点就是很小的一件事,小到……作者通常会在开篇就点明这是一件小事,比如一场招聘会,一次旅行,一个弱智儿童的玩具,一只快死的猪等,好和后面的“大义”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最后,这件小事经过作者不超过一千字的叙述后,就像草经过奶牛的肠道出来后已经是奶,结尾会很突兀地变成堪比古今任何一位思想家:“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的”、“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诚实,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等这种物美价廉的便宜话。
四、该类文章常见于
《读者》、《意林》和报纸的副刊或小学生初中生的考试作文中。通常被分在“感悟”“励志”“人生”等板块中。
五、文中的这个朋友一定同时是许多人的朋友
还是那句话,人以群分,他的很多朋友中肯定不止一个有善于感悟人生这个特长的,证据是这个朋友遇到的某件小事竟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每天都被他不同的的作者朋友们在不同的报纸杂志上感悟着,是真正的长盛不衰。估计还能再被传颂个十年八载。
六、这种文章通常会被整理集结成书
书名通常叫做《励志故事》《一则小故事改变一生》《人生的一百条法则》等。偶尔也会有一个作者的专著,当你看到这种专著的时候,请保持肃穆并致注目礼,我相信作者就是上帝本人,因为普通人偶尔感悟一下人生励一下别人的志属于偶发骚情,但除了他,谁能把感悟人生励你的志当做职业呢?
七、如何写出一篇合格的水文:
接下来,讨论一下如何写出一篇合格的水文。首先,要确定一下主题,就是结尾点题的那句话,也就是中心思想,你要是不想费劲找的话,就随便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或思想品德课本的某一页,稍微总结一下就行,小学毕了业的大都能办到。主题找好后,就要找一个或编一个故事来承载这个主题,故事一定要简单,抗日战争这种大事件是不能用的,因为叙述起来太费笔墨,到最后连自己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都忘了,当然你可以把这种大事件作为背景,比如“在抗战时期,有这么一个人……”这样可以增加文章的厚重感。故事的内容一定要一定要和中心思想相符,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选的故事发生于当代,那么主人公最好选择“我的一个朋友”,因为这样做最安全,既低调看上去可信度还高。把故事尽量用跌宕起伏的笔法写出来,假如故事本身做不到跌宕起伏,那最起码也应该出乎意料,比如,大家都知道小偷偷完东西后就逃之夭夭了,那么你一定得安排小偷又把东西还回来;公司招聘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该找最能干的吧?那你就安排这个笨公司找个最笨的,当然这个最笨的会做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比如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拒绝作弊等。最后,把你选好的主题加在结尾处——也可以不写,这样显得深沉和尊重读者的智商,以示“这么深奥的文章你都能看懂,我靠你真是太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