⑷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现在从上文所引述用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是,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
⑴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⑵有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
⑶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⑷这十一类还是不完备的。
⑸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与“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庚开府”不能对“鲍参军”。
⑹看,平声,读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⑺为,去声。
⑻重,上声。应,平声。
⑼“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化的现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⑽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去声。“闻道”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⒀也可以用于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朱渚怀古》,因为不是常规,所以不详谈了。
⒁看,平声。为,去声。
⒂丽,创,都是平声。末联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这里等于律诗的第七句。 ⒃应,平声。 ⒄“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别是 “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