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忌繁琐冗长
高考阅卷中对议论文中议论文字和记叙文字的比例有严格的要求,规定议论文字不得少于三分之二。这就要求考生用例一定要简短,莫要过细、过详,只要能证明论点即可。可是很多学生总是前面用一个故事演绎题目,然后在结尾象征性发点议论,这种安排事例的方式是议论写作的大忌;有的虽然采用几个例子,但繁琐啰嗦,喧宾夺主,真正深入本质的议论却贫乏苍白。我认为事例的安排应是关键例子适当详些,其他例子可以用排比方式罗列。这样既能显示论据的充分,又能使议论文字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深入本质的分析,突出文章的主旨。
四、忌不够典型
用来充当论据的事例一定要典型。所谓典型,是指在与论点有证明关系的“这一类”中比较突出、有个性,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因而具有代表性,在证明论点的功能上也具有“以一当十”的说服力。这是议论文对材料的基本要求。观点要立住脚,如果没有典型事例作支柱很难使人信服。但学生由于生活面窄、阅历浅、阅读量小、拥有材料有限,作文事例贫乏,找不到恰当典型的例子,于是将身边的或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论据,动辄“我的同学”我的邻居”等等,这是很忌讳的写法。
2006年河南考生写的《找准人生的坐标》在选材上运用了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日本前首相小泉,台湾政要陈水扁、连战、宋楚瑜等例子,也有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王顺友、从飞的事迹,由于富于典型性,正反对比中证明了“找了正义的坐标,会被世人铭记;找了罪恶的座标,会被世人唾弃”的观点。由此可见精彩典型的材料的确是作文制胜的法宝。
五、忌时空倒置
议论文在材料运用上,要考虑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恰当地排列材料。材料的排列方式一般是“由古到今”或“由中到外”,同一时代的事例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排列。如有一篇《逆境造就强者》的文章,事例排列方式如下:司马迁——史铁生——林肯——霍金。这样的排列方式非常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认识规律,否则会给人一种思维混乱、时空倒置之感。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正如唐太宗以魏徴为肱股,广纳谏言,成就了“贞观之治”;刘备三顾茅庐重用孔明,成就了“‘三国鼎立’有其一”的局面;周文王屈尊任用姜太公,终于灭商兴周开一代基业。显然此段文字在时间的安排上倒置了。《在追求自我价值中成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有忠心,却报国无门,而他的肝胆却永照青史,在那个浑浊的世界中,他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驱者,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他怀石怒沉汨罗。……
在他心里,国最重,家最轻,五年回归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者。他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梯,留给后来者攀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千年的悲歌,或许吹干了易水,但却吹不散这位民族英雄的英魂。荆轲——这个刺秦路上的英雄,他直率、忠贞的个性让他选择了永不回头。……
2006年河南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了证明“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的观点,先后引用了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的例子。事例的排列符合“由古到今”或“由中到外”的原则。这恐怕也是此篇作文之所以能得满分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六、忌逆情背理
有些论据单独来看并没有什麽不妥,甚至认为是很恰当的,但是细致推敲却不符合国情或民族习惯,与读者容易产生心灵上的抵触,难以产生道义上的力量。这种论据的运用往往有负面影响,其错误的导向还可能造成读者的思想混乱。
比如,作以“爱国”为主题的文章,有人引用中东战争时当选世界小姐的以色列美女的故事。她谢绝留美,毅然回国,使以色列军心大振,只用七天就消灭了阿拉伯军队。我们知道,中国的一贯立场是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声援阿拉伯人民的正义事业的,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引用这一例子难免使懂得有关历史的人产生不舒服感。还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后生可畏》。内容是郑板桥与其师面对漂浮的女尸吟诗的故事。以其师诗太主观,有失真实,郑诗用词贴切的对比证明“后生可畏”的主题。可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略有人性的人面对此情谁能漠然置之从容赋诗,煞有介事地去计较是“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准确,还是“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贴切呢。如果真用此例也只能将此作“性恶论”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