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纲作文提出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这克服了为作文而教作文的学科本位弊端,构建了向生活开放的模式,给学生的表达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充分的张扬,使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绘童心,叙童乐,让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有了“作文就是生活感受”,那么作文便水到渠成。
三、日积月累,掀起“学习”热潮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更是一种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实践应课内外相结合,拓宽视野,树立大语文观,师生共同融入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使学生更多地感受母语文化的巨大吸引力量,感受学习生活本身的丰富内涵。
1、让学生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增加到200万字。学生除了读课本外,还须读更多的课外书。课本上的文章自然要求读熟,课外书也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读懂主要内容。“要想马儿跑,得给马儿喂草。”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摘录好词佳句,充分利用谈天说地的时间,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2、让学生多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炼含蓄的成语寓言,千古流芳的诗文词句,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这么多好词佳句名篇,这么多优质“大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出香喷喷的饭来?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我在班级掀起“读千古美文,塑美好人格”的活动。专门设立一个日积月累本,鼓励学生每天熟记一个成语,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每周会讲一个寓言故事。厚积才能薄发,每次习作,鼓励学生用上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并且指导恰当运用,看谁用的优美词句多,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一位学生在描写蜜蜂时写道:看着飞来飞去忙忙碌碌的小蜜蜂,我不禁想起罗隐的诗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运用得真是恰到好处,实为点睛之笔。记得多了,用的次数多了,学生也就运用自如了。
3、让学生多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单靠每学期书本上的八次习作,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的,必须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练笔,每周都写,甚至每天都写,并且适当指导,简要讲评。这样,对学生提高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我不时穿插日记,或学完一篇课文谈谈感想,或仿写一篇文章等等。只要学生写了,我们老师就要认真看,对感受深的或优美的地方画上红线,表示肯定,适当写出鼓励性的评语,并且每天拿到班上读,和其他学生共同分享;课前几分钟进行口头作文,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说一精彩片断,或用一段话描述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场面等等。经此不懈地努力,学生增强了自信,激发了阅读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实践活动就像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了不断更新变化的丰富的写作源泉,使习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