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里的烛光
那夜的烛光
儿时的烛光
烛光中的感动
烛光之忆
……
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后,文章的选材指向会更加明确、集中,便于写作的顺利进行。
2、断一断
如题目“仰望”,可以形成很多判断:
这是我的仰望。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人生不能没有仰望
我在仰望中重拾信心
人靠仰望把情致铺展成悠远的闲云
……
以某个概念作为话题中心或写作中心,是开放性作文命题的惯常之举;遇到概念型题目,若能将概念变成判断,即以一句简明、深刻、概括性的话语表述概念的特性、作用等,就可从小处、实处打开我们的思路,进而大题小作或虚题实作。
写议论文——这些经过提炼的判断语句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写记叙文——这些简明、深刻的判断语句可以作为统摄全文材料的中心。
这些判断语句极能促成“大题”的“小作”。
3、问一问
围绕文题,自己多方设问并找出答案,是缩小写作范围、打开写作思路的有效方法。其中,多方提问是方式,是手段,而自找答案并逐渐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点”才是目的。
如作文题“多思”,可以这样思考:
什么是多思?
谁的多思?(我、我俩、老师、父母……)
多思是怎样培养起来的?(父母的教育、朋友的带动、书的影响……)
多思的作用有哪些?(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
多思能够使人摆脱浅薄,走向睿智吧?
……然后回答以上问题,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逐渐深入,较小的写作切入口也非常容易确定。
需要指出的是,化“大”为“小”并不是自改原文的题目,而是从一个最有利于写作者的角度去争取写作的主动权,抢占独特的切入制高点。
反映主旨则“以小见大”。曹勇军说:“抓住生活瞬间的一点,从一个角度切入进去,用充满灵性的语言穿透生活的表象,给复杂一些简单,给肤浅一些深刻,给困惑一句答复,给结论一些动摇,给生活一个造型,给心灵一次弹跳……”(曹勇军《熬出自己的语言老卤》)
以“小”见“大”就是选出小的角度,小的题材,在有限的篇幅里,开掘出深广的思想内容,具体地说,就是写作者根据一事一例、一情一景,小处着眼,发幽探微,深入发掘,翻出大些的主题:在叙事写景中透视出些人生哲理,透过平凡的现象品味出不平凡的真谛,从细微和局部的描述中显露出庞大的整体,从日常生活片断、小故事中提炼出非常的意义,从细小的场景中揭示出事物的某些本质。这样,文章便深刻,实在,耐读。
短短的千字作文,也只有写“小”,才能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