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她的一双小手在筝弦上灵巧地拨动着,那《高山流水》的曲调格外和谐悦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清脆,时而雄浑……一个个音符似乎变成了天上的云朵,又变成了艳丽夺目的彩带。
(这里其实也是想象,看,小作者就是通过想象来描绘琴声的。)
6.吴燕大大方方地走到教室中央,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轻轻举起双臂,舞动腰身,踏着碎步翩翩起舞。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有时还朝我们作出顾盼的表情,她的两根乌黑的小辫子随着乐曲的节奏不停地左右摆动着。
(写人跳舞,却写到了跳舞人的小辫子,这样写好不好呢?有什么好呢?)
7.开始练习了,同学们一个个勇敢地跳了过去。“山羊”渐渐升高,林莉有些胆怯了,她踌躇了起来,好像前边不是一只“山羊”,而是一只“老虎”。但她转念一想,不能让困难吓倒,要战胜它!于是,她就鼓足了勇气,朝“山羊”冲去,一踏脚,双手一按,身子腾空而起,敏捷而矫健地跳跃过去。
(这里有一个小曲折,写林莉在跳山羊之前,心里害怕了。如果不这样写,而是写她一上来就跳了过去,你觉得有没有味道呢?)
8.她挑起两只空桶飞也似的跑到水龙头前,“咚咚”,放下水桶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到桶里。水满了,她操起扁担,挂钩钩住水桶,她弯腰弓背,将扁担压在自己的肩上,一挺身又放下了,只见她咬着牙咧着嘴,一手摸着肩,看了看满满的两桶水,笑了。
(“咚咚、哗哗”都是描绘声音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叫象声词,也叫拟声词。文章中有了这些词语,就好像添了一台录音机似的,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9.那弯弯曲曲的小路盖上了长长的白地毯,在阳光的照耀下,那白雪映着刺眼的光辉,晶莹洁白,真叫人不忍心踩上去。可我们是来扫雪的,总不能这样站着呀。老师一声令下:“扫!”几十人立刻弯腰弓背,挥锹动铲,大干了起来,那情景好动人。你看,没一人看景的,几十把锹在挥动,扬起一阵阵雪粉。飞散的雪钻到大家的脖颈里,引起一阵阵笑声。
(劳动总是很开心的事情,因为它创造了环境的卫生。所以,这一段文章里就少不了写到笑声。)
10.王成真的要走了,他随家去南方,很远很远。那天早晨,我送他到汽车站。
“陈新,回去吧!”王成说。
“不,我要看你上车。”
“上学会晚的。”
“王成,到那边好好学习。”
“嗯。”
“名列前茅,不给北方人丢脸。”
“嗯。”
汽车来了,我赶紧说了一句:“忘了以前不愉快的事。”
“陈新,你心真好!”
王成流泪了,我也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
(写人物的对话能不能用这样的写法,就是一句对话占一行?回答当
然是可以的。而且这样写还显得有条有理,清清楚楚。)
11.我的弟弟叫小二子,别人都说他是我家的眼珠,妈妈也疼爱地称他“二胖”。他长得和他的名字很相称:矮墩墩,胖乎乎,浓眉下眨着两只活泼可爱的眼睛,一对大耳朵向前照着,红红的脸蛋上闪着一双深深的酒窝,看上去是那样地令人喜欢。
(写一个人,一般都要用到外貌描写。有的同学喜欢写上一大段。最后别人什么也记不住。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其实,写外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就是要写出特点,写出在别人那里没有的东西,或者是一般人不多的东西,比如胖啦,皮肤黑啦,脸上有一粒痣啦,等等。)
12.我的小邻居唐思磊,今年六岁了。他长得特别黑。圆圆的脸上,一对骨碌碌的眼睛闪闪发亮,特别逗人爱。我爸爸叫他小黑炭儿,妈妈叫他印度人,哥哥说他像《水浒》里的黑旋风李逵,我呢,干脆叫他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