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五:故宫“失守、失语、失明”
一是失守,且是失守于一个很不“专业”的小贼。这确实让全国人民都不放心了。那是故宫博物院啊,拥有百万余件文物、50余万册典籍,安放着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深厚的家底呢!凡我国人,闲来若想到有故宫、长城稳如泰山地搁在京城,就算没去过,心里也有种心魂相守般的踏实。而那里一旦失守,由不得国人不心慌。当然,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世界上很多名满天下的博物馆,都有过狼狈的失窃纪录,有从事研究艺术品犯罪的专家甚至认为,盗窃艺术品的更多的是笨蛋,而非职业高手。在防不胜防之时,亡羊补牢,永远不嫌晚。怕就怕,失守的不仅是若干套安保防线,还有发自内心的对守护国家级博物院那种如履薄冰的敬畏感。十来年前,一位文化耆宿在有人建议他去故宫担纲时,摆手不迭,称故宫国之重器,不敢有米芥之疏,望八高龄难担大任。那种对国宝深深的敬畏之情与责任意识,令人动容,也令人怀想。
二是失“语”。文化重地故宫刚发生了低级安保失误,接着又出现了不该发生的笔误。故宫赠给北京公安局的锦旗写着,“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文字虽不雅训,意思也算不错,惜乎将“捍”错成了“撼”,望之瞠目。不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惜,故宫相关人士此后的辩称让人惋叹,说是为了显得“厚重”才选用了“撼”字,与“撼山易,撼解放军难”的“撼”同义……怎么,难道这个字可以通假到“捍山易,捍解放军难”么?选用此字,究竟是“厚重”还是“轻薄”?一个字的错用,姑且置之一笑,然而,故宫守护人的责任意识,是“厚重”还是“轻薄”就是兹事体大了。“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昼,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懒惰、自满与自弃,君子不为,故宫独不惕然而惧乎?
三是失“明”。关于建福宫是否成了国际富豪的顶级会所,论辩双方尚争得不可开交。其实,会所的建与不建并不重要,甚至症结也不在于此举是不是对文物的保护性利用。更重要的是,此事究竟该由谁来决策?决策过程有没有必要公开透明?作为国宝级文保单位,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故宫者,非故宫工作人员所有,本属于国民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然而,从当初星巴克入驻故宫,到如今的疑似富豪会所,此类决策过程一直失“明”,远离公众监督的视线,着实让国人不踏实、不放心。
材料六:关于如何对待五道杠天才少年
近日,一名13岁的“五道杠”“天才”少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一百多篇文章,现任中国少先队武汉市“五道杠”副总队长。对此,网上掀起讨论热潮,推崇、惊叹者有之,怀疑、讥讽者不少,其中不乏过多的想象和过激的语言。笔者认为,无论是赞还是弹,都应言之有度,如若偏离讨论本身应有的理性分析和包容态度,就是一种误读。
特别是反对者,对少年的“另类”化言行举止不应刻意嘲讽,更不可无端诋毁。对一个13岁的少年,就其所作所为的解读应多点包容和关爱,少点看客心理和挖苦心态。其实,“天才”少年事件为我们理性对待荣誉、反思培育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有意义的探讨和有深度的解读既不能盲目地戴高帽,又要学会宽容和尊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当事人在讨论中健康成长,让中国教育在对话中更为多样和科学。
材料七:关于“微时代”的社会浮躁
从微博客、微小说再到微电影,“微”字大行其道,在带来更多表达的同时,也映照着我们的浮躁。我们迎接“微时代”的到来,也应反思“微”的极限。
“微时代”来临
微博、微小说、微新闻、微电影……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微”不了。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手机看微博,上班坐地铁、等公交、挤电梯,只要一有空就要上微博,看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张先生坦陈,“我觉得自己应该就是所谓的‘微博控’。”
近两年,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不仅改变着大众的消费体验,也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这源于在“微时代”,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我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
于是,有了140字的博客,有了140字的小说,140字的新闻,再从单纯文字到多媒体,有了上文提到的微电影:尽管只有90秒,但这并不妨碍它讲述一个情节紧凑、画面制作精良的故事,以至于该片的网络点击量已经过亿。
“微”版图的不断扩张,让我们不妨想象,“微”的未来有多远?“从某种程度说,任何以数字化表达的内容都能‘微’。”胡泳表示。
“微时代”:渠道变革引发的表达革命
在“微时代”,表达因传播门槛的降低而越发便利,“关注”与“被关注”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
在媒体工作的吴先生经常使用微博,他认为,微博更加便捷,可以发照片、微博让朋友知道自己的新鲜事,很容易满足人们“被关注”的需要。
胡泳认为,过去普通民众很少能随意在公共媒介获得发言的机会,而微时代,庞大的用户和与关注需求的结合,衍生出表达与倾听门槛的双重降低。“以微博为例,任何人都有传播的渠道,而庞大的用户群和便利的通道也保证了信息能为更多人收到。”
这个通道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原本在时空上和自己没有交集的人和事现在却被“微工具”和网络“拉近”“压扁”,从而走到一起。从“微博直播强拆”到蒙牛“诽谤门”等,“微时代”的“微工具”越来越多“直播”中国大地发生的一切,普通网民也在用“关注”影响着事件的发展。
“所谓的‘微博问政’虽然尚未真正实现,但作为拓宽网络监督范围的尝试,无疑是必要和值得赞扬的,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胡泳认为。
“微时代”的“双刃剑”:便利与浮躁
然而,“微时代”也同样成为一把“双刃剑”: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如此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变得日益浮躁。
“微时代”,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被不断开发,让注意力经济放大到史无前例的地步。在刚刚闭幕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优酷网总编辑朱向阳说:“优酷的微电影全部是基于实践的摸索,当我们发现人们没有时间看40分钟或者更长的视频的时候,我们就会想,为什么不让它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