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三看

儿童资源网

汤一介三看

  汤一介认为,由“天人合一”及其派生的“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以及由这些基本命题所表现的思维模式“体用一源”,可以引发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来,这就是“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内圣外王之道”。

  八十年代而后,汤一介陆续撰写的学术著作,如《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等,都是围绕上述命题与理论展开。

  看位势

  汤一介是当代中国最出色的哲学家吗?对此,他本人绝对不承认,并讳言自己是哲学家。2009年年底,汤一介接受采访时说:“我自己从来不说我是大师,而且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当大师,而且自上个世纪后半叶到现在为止,我也没看到一个真正可以称得起‘大师’的学者。”

  撇开大师不谈,说汤一介是当代中国哲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代表人物之一,则是确定无疑的。

  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是名副其实的哲学大家。汤用彤早年留学于哈佛,与陈寅恪、吴宓一起被称为“哈佛三杰”。归国后,长期在大学执教。此前,也就是1919年,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卷上,卷下难产,始终未见消息——据说,胡适被汉魏两晋以来的佛学发展问题难住了。这是一个“关卡”,是空白。汤用彤知难而上,1930年,他完成《汉魏两晋同北朝佛教史》初稿,并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1938年,《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公开出版,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汤一介在父亲身边长大,并一度给父亲当助手,耳提面命,耳濡目染,造化自然异于常人。譬如,1983年,汤一介的学术发轫之作《郭象与魏晋玄学》,就是沿着父亲的脚印往前走的。

  汤一介出身北大,执教北大,这是一个很坚实的背景,一个令人仰望的平台。八十年代创办中国文化书院,集中了冯友兰、张岱年、梁漱溟、季羡林、李泽厚等一流学者,这也是一个领潮流之先的大舞台。

  进入21世纪,汤一介在主编“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道家文化研究丛书”、“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的基础上,发起并主持了《儒藏》编撰工程。汤一介认为:“既然儒学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那么大的作用,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主流,那么就不应该只有《佛藏》、《道藏》,而没有《儒藏》。我们要编撰的,是一个可信、可用、规范、传世的版本,至少在一百年内,可以供各国学者利用它来作研究。”这项工程,是2002年提出,2003年教育部批准,2004年正式实施,迄今已出版了数十本,全部完成,则要330本之多,可见工程浩大,任务维艰。

  汤一介的夫人乐黛云,是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也是家学渊源,学贯中西。“反右”运动中,乐黛云沦为“极右”,“文革”中,汤一介沦为“黑帮”,夫妻俩风雨不改,相濡以沫。汤一介晚年给年轻人讲过一个故事:他上大学时,因为读了伏契克的《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类。那本书是乐黛云借给他的,因而也加深了他对乐黛云的爱情。

  据汤一介自述,小时候,因为生活动荡,颠沛流离,他的学习成绩不好,留过两级。唯有体育是强项,小学里比赛,他的立定跳远和五十米、一百米短跑,不是冠军,就是亚军;在西南联大附中,体育稳居全班第一。

  汤一介先生大事年表

  ●1927年,出生于书香门第。

  ●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1年毕业。

  ●1952年,和乐黛云结婚。

  ●1966年,“文革”开始,被终止讲课资格,下放干校。

  ●1973年,加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即“梁效”写作班子),曾任材料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