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微博的人都不想变得可悲又孤独,但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伊桑•克罗斯(Ethan Kross)最近的新研究提出,微博正让我们有这种感受。克罗斯和同事在两周内每天给82名安娜堡市居民发5条短信,调查研究对象的整体情绪、他们有多担忧和孤独、他们使用微博的程度,还有从收到上一条短信起,他们和别人面对面交流的次数。克罗斯发现,研究对象在两条短信之间用微博越多就越不开心,从研究开始到结束的总体满足感也有所下降。克罗斯根据数据提出,微博让使用者不开心。
对互联网(尤其是微博)让人更加疏远的研究支持克罗斯的结论。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罗伯特•克劳特(Robert Kraut)发现,人们上网越多,就越感到孤单沮丧。在第一次上网之后的一至两年内,他们上网频率越高,幸福感和与周围人的联系就越低。
研究团队提出,使用微博也会增强嫉妒心:用户花越多时间浏览微博(而不是发原创信息或者和微博上的内容互动),他们的嫉妒感就越强。汉娜•克拉斯诺夫(Hanna Krasnova)和同事认为,这是由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对比效应”造成的结果。由于人们多和自己大致相似的人交往,这种对比效应就愈发凸显:正因为比较的对象是思维方式类似的同龄人,所以得知他们的成就会造成更大的打击。最近,心理学家贝丝•安德森(Beth Anderson)和同事在评估微博的影响后认为,使用微博会让人很快上瘾,也同样会产生令人烦躁的负能量,让用户讨厌社交网络,有些讨厌的因由和当初让人注册微博的原因一样。我们想知道别人的情况,也希望别人了解我们——但就是在这种彼此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开始怨恨彼此的生活,也开始怨恨保持我们觉得自己需要不断保持的形象。专门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和社交网络分享动机的心理学家塞缪尔•戈斯林(Samuel Gosling)说:“很可能,正是那些一开始很吸引人的东西,到最后反而让人避之不及。”
换句话说,微博所代表的那种持续在线和媒体世界,是社交网络的宿敌。将微博的使用情况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来研究的所有课题都发现:平均下来,用户被动浏览新鲜事所用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主动产生内容和与其他用户发生互动的时间。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研究微博总体使用情况的课题,总会得出“微博对情绪有负面影响”的结论,例如克罗斯对安娜堡居民的研究。因为需要将注意力分配在其他事情上,我们更容易被动而不是主动地用微博。无论什么媒介,被动的经历都会转化成脱节和无聊感。
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告诉我,他研究发现大学生如果没了手机或电脑,只要呆在房间里几分钟就开始“发疯”。威尔逊说:“可能你会觉得我们可以用这时间精神自娱,可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已经忘了该怎么做。”只要我们有闲,互联网就是一个极诱人又可迅速填补空隙的解决办法。我们无聊,刷一下微博或者Twitter,然后变得更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