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好吗?我很担心你!”
“噢,我刚醒,没什么事。睡了一天。被摇醒的。地震很大吗?”April说,她的电脑屏幕上出现许多地震文,好像在宣告什么节日正在发生一样。
“5级地震,不过你睡这么久,真的没问题吗?”
“不知道呢,一整天都晕晕的。我做了梦噢,有你的梦。我们在跳舞,我们在舞台上跳舞,我们一跳结果掉下来,震动很大,就醒了。”电话那一头传来她沙哑的声音,连日的感冒显得很有磁性。
“刚刚摇得很厉害,不知道为什么,很想打给你。”
不过身为一位实事求是的科技宅,我心里有一个小疑问很想知道答案:为什么在地震之后,我们会打给自己在乎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在脸书上留言?这是一种“妈,我在这儿!”的心态,还是我们怕自己被砖瓦砸到先发消息表示自己还活着?
灾难过后,媒体依赖(Dependency on media after disasters)
根据媒体依赖理论(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MSDT),人们会因为不同的原因、情境、目标而关注微博、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体。
知道这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understanding self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想要追踪热门的议题并回应(orientation,如之前的校园里单纯的爱情、现在的毒油风波)
单纯好玩(比如说分享梗图)。藉由这些媒体的使用、了解,“现在是什么情况”,你获得乐趣,并在人群中感觉到,“安全”
在地震发生之后(或是食品安全风暴爆发之后),我们的社会开始动荡不安,原先你熟知的生活环境不再安全了,原先你相信的事情动摇了,所以你感到紧张焦虑,一方面想要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另一方面也想要缓解这样的焦虑。
后续的沟通基础理论(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heory, CIT)指出,除了“了解现况(To understand)”之外,灾后媒体依赖的另一项原因是:你想知道你在乎的人现在好不好,也想告诉他们(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你还活着,一切安好。我们大多在一些“放送型”的媒体(如电视广播)“了解现况”,而在一些“链接性”的媒体(如电话)互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