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份体现书的价值。
在我们面前的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让我们在书海扬帆奋进,胜利达到彼岸;让我们在书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顶峰!
事实论据
宋濂的读书经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
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三味书屋”的来历
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生定的名。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后来寿峰岚读到苏轼赞扬董遇“三余”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细细玩味觉得“三味”比“三余”好,“三味”者“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养学生读书兴味,引导学生积极苦读。读书三味,其乐无穷。
理论论据
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清·萧抡《读书有所见作》
2、人不知书,其去禽兽也,仅及半耳。严复《救亡决论》
3、人与文学关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茅盾《论“入迷”》
4、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5、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美]梭罗《活尔登·阅读》
6、书应能通向四个终端:智慧,虔,愉悦或实用。[英]德纳姆《论智虑》
7、读一切好书如同与往昔时代最优秀的人们交谈。[法]笛卡尔《方法论》
8、人们说生命是最重要的,而我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美]史密斯《回想录》
9、书籍是心灵的良药。希腊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