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之魅——贺卫方
如果不是贺卫方教授出现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室,人们不太会知道,这个对口支教项目已进行了8年,好几批北大教师来过,其中一位还用步行的方式丈量了这座小城。
一个学者,“关注现实、注意修辞、希望对现实的改变能产生合理影响”的学者,过上了一种相对宁静的生活,为期两年。贺卫方今年的读书笔记比往年厚,想做边塞诗人的预期不易实现,因为这个时代发散的渠道太多,缺乏凝聚;他对生活的热情还体现在对住处周围小饭馆的勘察上——新到一地,能否适应当地的食谱也是一种考验。他身体力行,在体制内求建设性,实践严复所译的那个“得半”、章士钊与杜亚泉争论的那个“调和”、后从日本引进的那个词语——“妥协”。这个奖,颁给遥远的平静。
建言之魅——姜明安
11月13日清晨,成都市金牛区金华村居民唐福珍,在将要被强制拆迁的自家房屋平台上自焚。北大法学院5位学者姜明安、沈岿、王锡锌、钱明星和陈端洪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生命高于一切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底线。从“孙志刚案”到“上海钓鱼执法案”到“唐福珍自焚案”,对个体生命的伤害和威逼令人触目惊心。姜明安等5位学者,不但建议修改甚至废除《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更希望《宪法》和《立法法》设计和确立的法规违宪、违法审查制度能实际运作起来,使公民无须以生命代价来换取不合理法律法规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