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张爱玲就是非常有个性而且极具才气的女人。更不幸的是她在年轻时曾被深深地伤害过。我们可以假设胡兰成当年即便做了汉奸,但他若是一个作风正派的人,我们就可能看不到张爱玲越来越尖锐的文笔,当然也看不到她晚年的一些大失水准的应景之作了,我们还可以很有信心地说:她的成就和影响会比现在大很多!
说到张爱玲的个性,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她精绝的旗袍!这让我想到《花样年华》中的男女主角。说实话,这实在不是一部以剧情见长的电影,它的优势在于风姿绰约的旗袍以及旗袍暗衬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它的拍摄手法的与众不同。朦胧、潮湿、略带一点隐晦,无处不在说明主人公迷惘而又摇摆的心境。
王朔说这是王家卫服食了摇头丸之后的作品。其实这更显出王家卫的处心积虑!
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最终也没有既成事实,除了传统势力的影响之外,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大部分的原因在于这两个人的个性呢?这种个性的延伸在开始时是不健康、不正常的,他们只是想通过设身处地来感受亲密爱人的背叛而排遣自己的悲伤。
随着彩排次数的增多,就逐渐有了假戏真做的心理在作祟,于是左一次右一次地摹仿,就像真的一样,就有点忘情了,但同时却意识到:这不是真的。欲望的触角总是在达到的边缘戛然而止,于是有了被背叛的绝望和无法真正忘我的恼怒,最终变成了一场男女之间复杂的怨!
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比影片中的张曼玉更夸张更放肆,曾有因她穿着一件自己设计的旗袍步入印刷自己新作的车间而使工人停工的逸事,可见她在服饰上的骇俗和独到!由此联系到她第一次神仙眷侣般的爱情,更能衬出她的个性。胡兰成是个文人,是个懂得女人的文人,但更是伪君子,是个汉奸。即便张爱玲在开始时不了解,但在其后应该是知道她所面对的这个男人的政治立场的,可是爱情来了,没有任何预感地来了,作为女人,张爱玲抵挡不住!她需要的不是政治,她需要的是欣赏和相知。
真诚的相爱是无可指责的。那时的张爱玲是幸福的。这个满腹文采落笔成章的女人在结婚时也只是很传统很有人间烟火味地写上:胡兰成张爱玲签定终身,结为夫妇。仅此而已。他们的变故绝不是因为胡兰成的政治取向,而是女人不能忍受的男人的风流,这一点是致命的,张爱玲对政治不闻不问(这仅是指她在爱情的选择上),就像她后来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的第二任丈夫赖雅一样,这也是她的个性之一。
坦率地讲,我不喜欢张爱玲50年代以后的作品,我不喜欢的是她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更深更锐利的人性的尖刻。这或许更能展示她不世出的功底和人生感悟!但人世间并不是都与张爱玲描写的一样,到处充满算计、晦暗、始终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氛笼罩着。
事实上,这已足可以衬出张爱玲的孤独和心境的日渐沉落。在十里洋场如横空出世般的那些作品是有许多“真”的,她把人性的外衣一件一件剥下来,如庖丁解牛般地阐述内心的动荡和欲望的迷离。彼时她的文字寒冷如刀,刀刀命中,却又没有后期的那种一刺即中并立即落入万劫不复的残酷!在张爱玲的晚期作品里,她把个性张扬到了极致,有人赞其文风冷峭,而我却以为这是她的迷失,很可惜的一种迷失!
旗袍是女人生命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痕迹,它可以代表很多东西,就像种子的一生必然会经过开花、结果一样,旗袍在女人身上说了很多话,有些话年青时说出来,就会很美;当生命必须洗净铅华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变得稍稍温和一点?就像个性。
毕竟这个世界是属于大家的,不是某个人的,即便他(她)曾让所有人着迷过!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致张爱玲
认识你真好!你用语言点燃一堆堆火,温暖我寂寞的星空。
是在什么时候认识你的呢?在一九九六年一个春日迟迟的午后,我随意徜徉在勉县的新华书店,无意中触摸到一本孔庆茂的《张爱玲传》,张爱玲一个俗之又俗的名字,信手翻来,始觉一惊,心魂随之被牵引。至到营业员的催促声,才惊觉书店要关门了。买回书几乎彻夜末眠尽情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