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悲悯心肠

儿童资源网

杜甫的悲悯心肠

  看到雪,他写“愁吟独老翁”。天地之间,雪舞风回。失意落魄的柳宗元尚且“独钓寒江雪”,何杜甫如此自伤,孤老野叟却要悲吟雪中?

  看到花,他写“感时花溅泪”。花本无情,何来泪水?命途多舛的苏东坡尚且“只恐夜深花睡去”,何杜甫如此自苦,春花华发竟还老泪纵横?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杜甫要整日悲悲戚戚、愁眉苦脸?唐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朝代,怎么让一位姓杜的人整天忧心忡忡、愁肠百转?

  当然杜甫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写过一首诗,叫《百忧集行》,期间有这样的句子:“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你看,杜甫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一个小孩那样天真活泼,童心未泯。他像小牛犊子一样的健壮,在院子里奔来跳去。庭前梨树、枣树的果子熟了,他一天到晚不厌其烦地爬上爬下,有时就直接坐在树枝上,蹦着双脚,啃着果实。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形象,活泼得让人无法不怜爱。如果此时你正好站在树下,对着树上大喊一声:“喂!杜甫,你怎么又爬到树上偷吃果子了?”,那杜甫肯定会对你扮个鬼脸,然后扔给你一个李子或枣子,让你也尝尝鲜。如果这时有一个雕塑家,塑一尊杜甫在树上采果子的雕塑,然后对你说:“这是杜甫。”你肯定不相信,你会说:“不对,那不是杜甫,那是孙悟空。”

  可是杜甫为什么就不能是天真活泼的,为什么就一定要愁眉苦脸的呢?要知道,杜甫也是出生名门,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他的祖父杜审言先后任过膳部员外郎和修文馆直学士,还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外祖崔家更是曾和皇室通婚的大士族。杜甫非但家学渊源,而且聪明早慧。七岁就会作诗,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壮游》),与文士们交游酬唱。因为从小天分就高,再加上勤学,书画音乐、骑马试剑便无不通晓。这时,他的家境还不算坏,人又自负才华,因此胸怀大志。武崇远祖杜预,文慕祖父审言,年才十九,便有“四方之志”,北渡黄河,始涉郇瑕(山西猗氏),次岁南游,遍于吴越。这初期三四年的漫游,使他见识到了许多事物,觉着自己学问更高,眼界日广,取功名如拾草芥,如何能不轻狂?

  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遍历祖国名山大川。虽然这期间他落过第,结过婚,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游历生活,何况在他33岁时,忽然在洛阳遇见李白,后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李白,这位青莲居士,这位名震天下的大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除了与李白在一起樽酒论文,同榻论诗而外,还同到梁(开封)、宋(河南商丘)去寻采瑶草,还深入到道家圣地王屋山上的清虚洞,意欲寻仙修道,采取灵药。可是他们想参拜的有道之士华盖君并未成仙,却像凡人一样死了。李白于是对杜甫说:“完了完了,连华盖君都成不了仙,我们肯定也成不了,还是回去吧。”于是他们才不得不走回头路。他们虽然求仙未成,但他们的才华意气依旧飞扬,依旧上下古今不可一世。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生活,这样的际遇,为什么就不能天真活泼呢?可以说杜甫35岁以前,都还是一个裘马轻狂的青年。

  可35岁以后为什么忽然就变得忧郁起来呢?情况大概是这样的:35左右,杜甫到长安求取官职,因为35岁的人毕竟不是小孩了,不能整天到处逛荡。那时杜甫还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所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就是他当年的内心写照,凭借自己的才干,他试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自己的宏愿。可是,事与愿违,当时朝廷权柄由奸相李林甫等人把持,有识之志根本难以入仕。而大概是在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生活因此突然变得很艰难起来。而在这之前不久,他最敬爱的姑母也去逝了(杜甫幼年失母,主要是姑母带大的),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而此时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他又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如《雕赋》、《三大礼赋》等,玄宗极赏识他的文才,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种种努力都化为泡影,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