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战役之英缅战争

儿童资源网

古今战役之英缅战争

  首先,缅甸统治阶级内部缺乏坚持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未能组织有效的 抵抗。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尚能积极备战,组织抗击英军入侵,虽然双方武器装 备差距很大,但在3个方向上均给英军以重创,迫使敌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战争,付 出了惨痛代价才占领了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地区。而这次战争的失利也在于,缅甸统治集 团内部对战和问题始终未形成一致意见,总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 在英军进攻的紧要关头,主和派就占了上风,使缅甸政府丧失继续抵抗的信心,被迫签 约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表现得更为软弱,既无必要的思想和军事 准备,又无实际组织大规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协苛且偷安。结果,英军在两次战争中分 别只用了8个月和14天就占领了下缅甸和上缅甸。而战后英军用了10年的时间才平息了 各地抗英游击战争,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规模浩大的抗英斗争能有一个坚 强统一的领导,缅甸一定能够打败英国侵略者的。

  其次,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缺乏统一运筹能力。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英 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 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利用海上优势,以1万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陆,轻而易 举地拿下了仰光。此时,缅军在西线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并在班都拉的率领下主动 出击入侵之敌,一举攻占了吉大港地区的两个重镇,引起了敌极大恐慌。 这时缅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队在南线牵制英军,阻敌北上,并指挥主力部队乘胜向 吉大港、孟加拉方向进攻,必将扭转被动局面。可缅甸统治者却舍近求远,急将主力调 回南线。6万大军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用了4个月时间,行程500多公里,赶到仰 光前线,对英军发起总攻。而英军则利用这段时间调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优势武 器装备,以逸待劳,很快就击退了缅军的进攻。此役,缅军伤亡5000多人,英军只损失 不到400人,使缅方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已无力挽回败局。

  第三,缅甸统治者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企图缺乏警惕和戒备。英殖民当局为扩大殖 民统治,总是以谈判、经商、探险等和平手段为掩护,深入对方境内进行侦察、间谍活 动,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对此缅甸政府缺乏应有的防备,给了敌以可乘之机。如: 早在1795—1811年,英国就通过东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进入缅甸,一方面企图诱迫缅 甸当局签订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缅甸社会各方面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殖 民扩张出谋划策;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 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 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英印政府占领下缅甸后,即加紧向上缅 甸渗透,英印驻缅甸总督亲自率代表团到上缅甸访问。他们在上缅甸逗留长达两个月, 虽未达成任何协议,却收集到了大量缅甸的政治、经济、交通、资源、气候等重要情报。

  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军就拿着事先绘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缅军要塞分布和地形图 作战,掌握了战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