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

儿童资源网

中东战争

  在西线以军向埃及进攻不久,北线以军即对约旦发动进攻,经过3天战斗,以军歼灭约军4个旅,继而占领了整个约旦河西岸地区。9日以军将大量兵力转移集结到叙以战线,兵分三路向叙利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戈兰高地进攻。在付出极大代价后,占领了戈兰高地大片地区。埃、约、叙分别于8日到11日同意与以停火。

  这次战争虽然只经过了6天,但以军以闪电战使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土地是它战前的4倍。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叙为收复失地,进行了长达6年的军事准备。苏、美为控制中东国家,都竭力维持阿以之间“不战不和”的局面。埃、叙军民对此十分不满。埃、叙领导集团为解脱内外困境,并看到战争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向以色列开战,从而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叙两军乘以军过赎罪节,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军发动突然袭击。西线埃军先头部队在地面炮火和空军支援下,强渡运河成功。

  随后埃军8万人通过运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线,继而收复西奈第二大城市坎塔腊。埃军击退了以军装甲部队的3次反扑,控制了运河以东10至15公里的地区。北线叙军以3个师的兵力于埃军发动进攻的同一时刻,在空军掩护下,在戈兰高地分3路向以军阵地发动全面攻击并突破以军防线,包围了戈兰高地重镇库奈塔腊,最远处向前推进了35公里。

  以军为了改变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决定先稳往叙以战线,解除对以色列本土的威胁,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埃及。10日西线埃军停止进攻。以军抓住这一战机,在北线集中约10万人的兵力对叙军实施猛烈反突击,突破叙军阵地,叙军被迫退出戈兰高地。随即以军越过1967年停火线,进犯到离叙首都约30公里地区,并沉重打击了援叙的伊拉克和约旦的装甲部队,掌握了北线战场主动权。13日埃军又发起进攻后,以军增援西线,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坦克交战,埃军作战失利。15日,以军发现西岸埃军两个军团的结合部防卫薄弱且后方空虚,立即派出一支装甲特遣队偷渡到运河西岸,摧毁了埃军的地空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后续过河部队沿运河向南发展进攻。埃军西岸兵力不足,东岸部队不敢调回,处境十分被动。24日以军完成了对苏伊士城、埃军第三军团的包围。阿拉伯国家在战局不利的形势下,与以色列达成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政治上是一次冲击,打破了阿以关系的僵局。战后双方开始就用土地换和平的可能性举行了谈判。它在军事上则显示出战争的导弹—电子时代的到来。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趁阿拉伯国家之间关系处于分裂不和之机,在美国的支持下,以摧毁巴解武装力量为战略目标,发动了对黎巴嫩大规模入侵的第五次中东战争,先后出动兵力达12万人。战争头二天,以军连续空袭黎境内南部多处巴解组织目标和贝鲁特机场,第三天以军大批地面部队入侵黎巴嫩,在长达53公里的战线上的多处巴解部队据点被以军攻占。不久以军推至距贝鲁特24公里处。驻黎叙军与以军很快也发生交火,并在贝鲁特上空进行了空战。9日,90架以军飞机空袭贝卡谷地,叙军的地空导弹基地连被摧毁。经一系列战斗后,叙军被迫撤至距以色列北部边界炮火射程之外的地区,叙以双方宣布停火,但巴解仍在战斗。12日在贝鲁特遭到猛烈轰炸一天后,以色列和巴解组织同意开始停火。

  可是以军与叙军和巴解游击队仍发生大规模战斗。自7月24日以后,以军除在被围的贝鲁特以外地区与叙军发生个别战斗外,开始了对贝鲁特西区巴解组织进行大规模重点进攻,巴解总部遭到空袭,巴解部队虽然进行了顽强抗击,但是遭受了重大损失。双方再次同意停火后,8月21日,在联合国部队监护下,巴解部队从贝鲁特分散撤往8个阿拉伯国家。这次战争急剧恶化了中东地区局势,同时也加速了以高技术武器为核心的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