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钢盔的战时故事

儿童资源网

日军钢盔的战时故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冢推辞不过,记者们特意选了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冢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很快,记者们拍完了胶卷。后来,从照片上看,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冢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饭冢的“外景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在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未必能够注意。日本记者为了突出效果,给饭冢扣上一顶钢盔。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工艺不过关,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时间一久,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远远地,中国哨兵发现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定睛细看——哦,是个鬼子啊!虽然看见了,中国兵也没什么办法,距离太远,手上没炮,汉阳造又够不着。

  看着饭冢表演,几个中国哨兵越看越烦,这时,眼前一亮,几个中国老兵沿着战壕走了过来,他们背的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罩而得名,其射程远,射击精度高。

  饭冢所在的那个高地,汉阳造打不着,三八枪的射程可是正好。看到三八大盖,哨兵班长赶紧把几个老兵拦下,让他们看看对面饭冢的表演。

  饭冢扣着一个钢盔,赤膊,几个中国老兵分辨不出他的身份,看他耀武扬威的样子,一致觉得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

  老兵枪法好,把枪一摘就瞄上了。采访已经到了尾声,饭冢一转身,正好把一个大光膀子亮了出来。这时候,中国老兵也瞄好了,一扣扳机,“砰”,饭冢应声而倒。

  附近的日本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冢的心窝穿过……

  饭冢在101师团被称“勇将”,他的死亡,对前线日军的士气造成沉重打击。中国军队对此事的记录,来自于独9旅官兵的回忆,并不是日本方面的材料。遗憾的是,虽然有此段记载,却没有击毙饭冢的中国老兵的名字。

  言归正传,钢盔反光暴露了饭冢的目标,算是铁帽给日军带来的又一个悲剧。不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逐岛争夺,日军在钢盔上涂抹煤焦油,多少降低了其反光度。

  并非无用

  1945年的一天,一支日本军队出炮楼扫荡,天色已晚,找了个山村宿营。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似乎很平静,实际上是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八路军悄无声息地溜到打谷场,埋伏下来。

  吃完晚饭,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村里唯一平坦的地方(八路军太会选地方了)。

  这时,一个日本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日军条令规定,晚上点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顶沉甸甸的钢盔前来点名,引起众人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霹雳,电光四射——八路军战士扔出了手榴弹。

  研究家青木认为,有理由判定,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其理由有二:第一,八路军战士的投弹动作准确,肯定都是把手榴弹拉火后,等上两秒钟再扔的。结果,手榴弹凌空开花,打谷场上的日本兵,连杀伤死角都找不到;第二,这支八路军用的手榴弹,不是那种黑火药,一炸两片的边区造手榴弹,而是缴获自日军的48瓣卵形弹,虽然这种弹的投挪距离不如国军的德式手榴弹,可是破片多,散布广,对露天的日军杀伤力极大。

  这个小队的日军,没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犯迷糊、戴着钢盔前来点名的新兵。钢盔挡住大多数弹片,他只是肩部负了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