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船行至洒河桥,知州背母亲上了岸。老夫人申明大义,强令知州大人就此原路返回洲府,赈济灾民,办理大事。说,我儿身为朝廷命官,吃着国家俸禄,就该对上为皇上办好差事,忠心不二;对下要善待百姓,勤政爱民。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我儿若为尽孝道,而不顾滦河两岸灾民生死,耽误了朝廷的差事,为娘宁肯跳进滦河淹死,也不让我儿背上这千古骂名。见母亲把话说到这份上,知州大人只好托付随从照看好老夫人,自己便又坐了下水的船只,直奔滦洲而去。
老夫人叫随从雇了一挂老牛车坐着赶路。车把势是地道的本地人,一路上,也不用问道,便把牛车直接赶到了滦阳东面的皇太子山下。随从付过车脚钱,便把老夫人背进山脚下的一户人家落脚。山里人实在、好客,对老夫人和随从亲亲热热的当亲戚待。吃过晚饭后,主人特意点起了过年点剩下的半根蜡烛,讲述了这皇太子山的来历,让人明白了这座山上的山枣树针刺为啥不带钩。说是在唐朝的一次战乱中,宫里的娘娘逃难由此山经过,被山枣树针刺钩住了衣裙,便随口说了句,这讨厌的山枣树,长的浑身针刺也就罢了,干吗还要带钩呀。山枣树见娘娘恼了,惟恐惹祸上身,便赶紧把钩伸直。自此后,这座山上的山枣树针刺就都成了直针,没有了钩刺。恰巧娘娘在这座山上生下了太子,这山便由此得名叫皇太子山。
第二天,老夫人便让随从把她背上皇太子山去摘野酸枣。等到了山上一看,这遍山的山枣树,还真没一棵是带钩刺的,全是直针。
自此后,随从每天把老夫人背到山上摘枣。开始时,老夫人是吃力的爬着摘,慢慢的就扶着岩石或树木站了起来,后来又能够让随从搀扶着挪动了。每天摘枣,手也渐渐的随和灵便了。
等上报朝廷罢黜了洲府上下的大小贪官污吏,如数追回了朝廷下拨的赈灾钱粮分发于民,安抚灾民重建家园后,已是寒来暑往、白露为霜的晚秋时节。知州大人这才顾的上滕出手来去接母亲。当他到了皇太子山根下时,老夫人正在山半腰采摘野酸枣,他急切的连喊了两声娘,就见老夫人挎着半蓝野酸枣,挪动着两只粽子似的小脚,从山坡上顺着羊肠小道走了下来。知州大人一下子惊呆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当初是自己把母亲背下船的,这还不足百天工夫,母亲竟能自己在山路上行走了。至此,杨知州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哑巴郎中的良苦用心。其实这摘枣酿醋,不过是个引子罢了,由此让老夫人每日爬山,活动筋骨,迫使老夫人一点一点的恢复腿脚功力,这才是那个药方的内涵所在。而特意点名要用皇太子山的无钩刺山枣树所结酸枣酿醋,其目的无非是要引知州大人缘河北上,看看沿河两岸那触目惊心的灾后惨状。好让他跳出“孝道”的小圈子,去拯救灾民,安抚这滦河两岸的芸芸众生。
等知州大人带着母亲亲自采摘的八斗野酸枣,和老夫人及随从坐船顺水而下,打道回府时,真有一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兴奋,畅快,心旷神怡,爽!
不料,杨知州乐极生悲,刚到滦洲码头下船,就被京城来的钦差奉旨拿下,打入囚车,押回了京城。圣旨上说:经查,滦洲知州杨炳,曾作诗曰:春来草返青,夜尽天复明。可见其心存异志,图谋不轨。“返青”(反清)“复明”,这可是满门抄斩之罪呀。
其实,杨炳虽为汉人,可他十载寒窗,终得金榜提名,并被雍正亲点探花及第,又授滦洲知州。他就是肝脑涂地也难报皇上的知遇之恩呀,哪来的什么“心存异志”“反清复明”啊。只因他上任以来,整顿吏治,推行新政,伤人太多,伤的又太深。这才有人心怀叵测,无中生有,罗织罪名,欲制他于死地。而他那两句闲诗,又恰好授人以柄。竟管是断章取义的歪曲和别有用心的陷害,可他却有口难辩,无法说清。这就是令人谈虎色变,让朝野噤若寒蝉的大清“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