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九旬的冯尧安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每个月他都会参加两次文化交流茶会,风雨无阻。在他身边,陪伴他来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头儿梁绍霖,在冯尧安面前,他俨然就是一个壮年的小伙子,他就是冯尧安的邻居兼学生,你根本看不出他已经快80岁了。梁绍霖笑称是冯尧安的贴身保镖。若冯尧安有其他活动不能参加的,每次必托学生转带资料并且询问茶会的详情。
今年,冯尧安也会准备好几副春联,在春节的茶会期间将其印在一张张小卡片上,送给身边的朋友。看得出他有一颗执着的心,把能买到的刊物都看一看,虽然身体老了,但是他一直为了与这个社会接轨而努力着,与时俱进。无论何时都不至于变成被时代抛弃的“旧思想”。
[人物面对面]
这么大的年纪还一个人住。家里人放心么?
我的孩子们曾经叫我跟他们一起住,但我不愿意,我的生活习惯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虽然我喜欢有人跟我摆龙门阵,但儿孙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不想给他们增添负担。况且我的生活虽说不是完全自理,至少也能理50%,一日三餐问题已经解决了,有时候儿孙们也会来看我,帮我解决一些事,你看阳台上晒着的床单就是前几天儿子回来给我洗的。至于我吃饭的问题,交给了我家附近的那个馆子,他们每天都会按时给我送饭过来。
很想知道是什么让您这么高寿?
其实没有什么秘诀,不暴饮暴食,平平常常过日子就好了。不过有一件事我坚持了十几年,我平时很少生病,我猜想跟这个习惯有关系:每天早上起床后我都会空腹喝一汤勺醋。把醋兑在头天晚上的冷开水里一起喝,如果感觉不好喝,可以加点蜂蜜。喝醋这个方法也是别人给我说的,很简单,但是每天坚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长寿秘诀,也没有经过科学论证。
少年时代在你的记忆中是怎样的?特别是过年的感觉?
小时候跟着大人走,学的是旧礼教,脑子里装的都是旧东西,所以我喜欢旧文学。那时候的过年就可以得钱,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礼节性拜年,到十几岁的时候,就把名片带在身上代表父亲去拜年。因为我父亲是当时工商界的,有自己的店铺,做过一些刻章的生意,卖过参茸燕窝等东西。家庭条件还算可以,小时候苦的感觉很少。
春联曾经被作为“四旧”被禁止,那时你是怎么应对的?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相应的政策,我自然会有所顾忌,也不敢随便写,所以中间大约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写春联。
江津人钟云舫曾经写下了天下第一长联,可以说重庆人在对联的造诣上是相当高的。现在呢?
钟云舫那个人是相当了不起的,他被称为“联圣”,他的名字享誉全国。他很有学问,他写的对联还是在监狱中完成的,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像我们创作对联时记不住的,还要翻参考书呢。现在人的对联水平比较一般,学习的人少了,很多坚持的人都是一种兴趣。
重庆的楹联从过去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整体来说都在与时俱进,加入了很多时代的风向标。
对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个什么地位?
对联算是从诗里分化出来的,不像唐诗宋词元曲那样有独立的地位,对联最盛行的时候是在清朝。最近中国楹联学会准备编一本清联三百首,就是想把对联的地位独立出来,构成唐诗、宋词、元曲、清联。
现在有的时尚活动将楹联这种文化嵌入进来。你怎么看?
我很赞成,楹联本身就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应该拘泥于旧形式,多和现代时尚接轨也算是一种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值得提倡。
你搞了一辈子的楹联。家里关于楹联的藏书也那么多,有传承的人么?
我的子孙们他们都没有这个爱好,人各有志嘛,我不能把我的观点强加在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