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平日最受父母疼爱,父母对他要求也最严。
有一次,王献之正伏案写字,父亲走到他身后,观察了好一会儿,他竟无察觉。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握住笔端猛地往上一抽,竟然没有抽动。他看到小儿子写字如此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心里非常高兴,便夸奖了几句。
王献之习字有了明显的长进,便沾沾自喜起来。有一天,他写了一大篇字,不像平日那么认真,其中一个“太”字,没有写下边的“点”就搁笔了。王羲之检查儿子当天习作时,发现了这一疏漏,就顺手提笔补上了这一“点”。王献之回来后,拿上这篇习字请母亲评论,母亲端详了一会,轻声细语地说:“孩子,你这篇字写得倒是不错,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还有些像你父亲的功夫。”王献之这才想起自己当初把一“点”遗忘了,猜想一定是父亲给补上的,于是惭愧得脸“刷”地一下全红了。他从此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克服了自满情绪,更加刻苦地练字了。
王献之继承了父亲的书法艺术,兼精各体,尤以行、草擅长,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其草书在继承其父的基础上,更发展了豪迈奔放的一面,对后世书苑影响最大。他存世墨迹有《鸭头凡帖》,正书《洛神赋》,十三行及连绵草帖札多种。
“树苗不剪不成材,璞玉不雕不成器。”这话实在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