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贵忍不住地问:“为啥要写些坏狐、坏鬼呢?”“为啥要写?”蒲松龄理直气壮地说:“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丑类!阳世间不都是好人,阴间和山林里就那么干净?我所写的鬼狐,有好有坏的,有不好不坏的,有从好变坏的,有从坏变好的,就事论事,不抱偏见。做坏事的‘正人君子’不如禽兽;做好事的禽兽,也值得大书特书!”
甄贵嬉皮笑脸地问:“先生你看俺弟兄怎样?请费费神为俺二人立个传行不行?”蒲松龄忍不住笑着说:“哼,二位倒真是难兄难弟,可惜我看不出你们有什么德行!也没法将二位写成两条腿的人。”
胡仁一蹦老高:“少和他啰嗦,干脆来痛快的吧!姓蒲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把我们的劝告当成耳旁风,咱话是一句,今晚要不烧书,就怪不得我们手下无情了!”胡仁也虎虎地瞪起黄眼珠说:“老老实实照办,万事皆休;不然,先让你大儿子死给你看!”
蒲松龄被这两个家伙缠磨了大半夜,累得实在够呛,正寻思摆脱的办法;只觉眼前一黑,定睛看时,哪里还有什么甄贵和胡仁!他踉踉跄跄走到床前,想和衣而卧歇歇。刚躺下,猛听得咚咚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接着有人大喊:“大爷,不好了!俺大哥死了!”蒲松龄顿觉天旋地转,心如刀绞。
来送信的是蒲松龄的侄子。蒲松龄共有三个儿子,因日子窘,从小饥一顿饱一顿的,身板都不硬朗,老大落了个气喘病,蒲松龄为他寻偏方,请大夫,心血花费不少,却去不了病根,天一凉就犯。儿子死得这么突然,不由得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蒲松龄勉强坐起来说:“侄啊,你先回去,我,我随后就家去。”
侄子嗯了一声走了。
蒲松龄望着桌子上那盏油灯,心乱如麻。儿子死了,我这个当爹的倒去送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擦了擦泪,刚想起身回家,两扇破门“吱扭”一声,又被人推开了,进来的竟然还是甄贵和胡仁。“蒲先生,唉,太不幸了,令郎年轻轻地就这么死了!
真是‘人有旦夕祸福’啊!”“姓蒲的,不是兄弟埋怨你,早听人劝,也不至于如此!”“若是不烧书,谁敢担保你再不出事了!”
甄贵和胡仁一唱一和,蒲松龄差点儿气炸了肺。俗话说:“一人拼命,万夫莫当”,蒲松龄在气头上,不知哪来的偌大力气,一个箭步跃到桌前,伸手去拿鸡毛掸子,没想拿错了一支大号毛笔,又急转过身子,抄起了顶门杠子,喝道:“你们这两个瞎了眼的狗东西,竟敢害死我的儿子!告诉你们,就是我全家都被害死,《聊斋志异》也要公之于世!说!为啥害死我的儿子?”
甄贵和胡仁吓得老母猪筛糠,缩做一团,扑通跪倒在地,叩头如捣蒜:“先,先生饶命,你儿,你儿子是病入膏肓,不关我们的事。我们是借,借此敲你的竹杠。你不烧书,我们也害不了你全家;不光害不了,你小儿子还福大命长呢!”
蒲松龄真想照他们头上抡一棍子,又不愿弄脏了手。一愣神,甄贵和胡仁一骨碌爬起抱头溜出门外。蒲松龄拄着杠子喘着粗气,听得门外传来了嘁嘁喳喳的说话声:“啊,这老小子可真厉害!”“熬了一宿,不光碰了一鼻子灰,还差点挨了顶门杠子。”
“你怎么不使出龇牙裂嘴的本事呢?”“你怎么不拿出披头散发、伸长舌头的本事呢?”“要不咱再进去试巴试巴?”“别,你没见他攥着笔、举着杠子的凶相?”“谁说不是,我看他就像喜欢吃鬼的钟馗!”“我觉着他如同专门捉妖的张天师!”“罢,罢,罢,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蒲松龄听见装没听见,压根儿就没把它们放在眼里。他放下笔,扔掉杠子,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门外。但见月明星稀,蓬蒿满院,甄贵和胡仁早已无影无踪。他穿过关帝庙空荡荡的院落,向回家的小道上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