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大丈夫

儿童资源网

太监大丈夫

  在父亲的坟前跪了一个下午,寇连才又回到了宫里。书生意气再次在寇连才身上焕发,既然做了太监,就做他一个顶天立地的太监。

  其时,正是大清国的多事之秋。大清国和日本国打起了甲午战争,居然一败涂地,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还不得不屈辱地割地赔款。朝野上下,一片哀鸿。堂堂大清帝国怎么了,居然败在小日本手下?

  慈禧此时已不再垂帘听政,王公大臣却依旧只看太后的脸色行事。寇连才侍立慈禧身后,从来来往往的大臣言谈中,慢慢地知道了什么是政治,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想法,就想表达出来,给慈禧梳头时,就难免说些闲话。比如:“老佛爷,看把您累的,有皇上和一干大臣为国操劳,您就安心颐养天年,少操心劳神吧。”慈禧不快:“小寇子,你是说,我老了,不中用了?”寇连才赶紧跪下:“老佛爷青春永驻,万寿无疆,永远是大清国的中流砥柱,奴才只是心疼老佛爷太劳累呀。”

  “中流砥柱”几个字很中听,慈禧露出几分笑容:“看你油嘴滑舌的,明明是嫌我老了多管闲事,说出来倒真像多心疼我一般。”寇连才连连磕头:“奴才不敢,奴才不敢。”心里却说:“知道了你为什么还不放手呢。”

  类似闲话说多了,慈禧就有些烦小寇子,便打发他去侍候光绪,一是摆脱他的闲话,二是在光绪身边多安插一颗钉子。

  在光绪身边,寇连海常常有机会读到一些大臣奏折,读到慷慨激昂处,即刻热血沸腾,先祖寇准的英灵,似乎借寇连才复活了。

  寇连才像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一般紧锁双眉。老佛爷担心,这娃儿是不是出了啥问题,问他皇上最近在干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的。

  寇连才在酝酿一件大事。他回了一趟家,在父亲坟前磕了几个响头,把自己写的《宫廷见闻录》和积攒的一笔钱交给哥哥。哥哥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说:“兄弟,老佛爷待你不薄,你可千万别干什么糊涂事儿。”寇连才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哥哥暗暗叹息,可怜的弟弟,做了太监,还口口声声称大丈夫做什么呀。

  回宫后,寇连才把自己值钱的东西分发给相好的几个兄弟,有人奇怪:“你这是什么意思?”寇连才说:“我要回家了。”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初春的一天早晨,寇连才突然跪在慈禧面前,双手奉上奏折,说:“老佛爷,臣有本要奏!”

  慈禧吃了一惊,这小太监不称“奴才”而称“臣”,还有本要奏,什么情况?

  大丈夫从不后悔

  寇连才的奏折共十一条:请勿干扰皇上施政;请勿虐待珍妃、瑾妃;请废以军费修建的颐和园;请勿宫中演戏;请查办卖国贼李鸿章;请废除科举;请兴办新式学堂;请广开言路;请与小日本决战;请严厉惩治腐败官员。最后一条居然想颠覆爱新觉罗的江山:皇上未生子,请效法尧舜,择贤德者为皇太子。

  奏折章法似是而非,文句似通不通,却字字实在。慈禧有点纳闷,寇连才刚满十八岁,为什么竟有如此见识,莫非是受人唆使?

  慈禧心里气得发抖,却面带三分笑容,说:“小寇子,你一向乖巧,断不会做出这般大逆不道之事。只要你告诉我,是谁指使你干的,我就不追究你。”

  寇连才说:“不与任何人相干,都是臣自己的主意。”

  慈禧变了脸,说:“大胆,你也配称‘臣’吗?”

  寇连才不伦不类吟出一句陆游的诗:“位卑未敢忘忧国。”

  慈禧还是不信奏折是寇连才写的,就让他把奏折内容说来听听。寇连才一字不差把一千多字的奏折背了出来。太监中难得有能舞文弄墨的,慈禧益发心生怜爱,说:“小寇子,内监不得问国事,你就不怕杀头吗?”

  寇连才这时如果磕头叫:“老佛爷饶命!”慈禧可能就放了他。可寇连才就像读书人一般倔,他说:“臣既然敢上奏折,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